玉华寺,现位于铜川市金锁关镇玉华村,始建于武德七年(624年),初名“仁智宫”。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李世民扩建仁智宫,玉华宫建成后,初为“玉花”,其后又更名“玉华”,宫名的变更,民间传说,源于玉花仙女降临仁智宫为太宗治好“热疾”而得。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就是一代明君唐太宗,其在位时,日夜操劳,忙于料理国家大事,几年时间,把国家治理得风调雨顺,万民安乐,老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太平盛世,前所未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随着时间的流逝,太宗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也比年轻时差多了。一年夏天,长安城里热得像蒸笼一样,太宗因操劳过度,又受了热,一下子病倒了。太医们围着龙床,诊来诊去,都说是得了“心热病”,需要静养,京城里太热,对康复不利。文武大臣们一听,个个急得团团转,谁也拿不出个好主意。丞相魏征猛然想起仁智宫,便奏请太宗说:“宜州凤凰谷的仁智宫,夏有寒泉,地无大暑,且离京不远,十分方便,我主可往避暑养疾。”太宗准奏。文武大臣们立即准备停当,抬着太宗连夜起程了。
太宗到了仁智宫,住在兰芝谷的正殿里。这里松涛连绵,飞瀑长泻,环境幽静,凉爽如春,殿外遍地兰芝吐艳,花香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头一天,太宗的病还是老样子,御医们不断往来大殿诊脉,配药调治。第二天稍有好转。晚上,太宗便早早歇息了,清凉的气候,使他心情平静了许多,一挨枕头,便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睡梦中,只见一仙女左手拿着一朵白花,右手轻摆拂尘,在空中飘然而至。那朵白花的清香,远远就能闻到,使他顿觉神情舒畅。仙女来到龙床前,将那朵白花轻轻移至太宗鼻子跟前,只见一滴晶莹透亮的露水珠从花瓣上滚落下来,滴在太宗干裂的嘴唇上,立刻又渗入口中去了。霎时,一股清香甘流渗入五脏六腑,沉重疲乏的身躯立刻增加了无限活力。“啊嚏!”太宗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喷嚏,醒了过来。他闻了闻,屋里充满奇香,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光滑甜润。他忽地坐了起来,只觉头脑清醒,浑身轻松,伸了伸胳膊腿,也灵活多了。他猛地掀掉了被子,跳下龙床,高兴地在屋里走来走去,自言自语地说:“好了!好了!病全好了!是玉花仙女给我治好了病。”服待皇上的宫女开始吃了一惊,以为龙体欠安,后见皇上精神很好,高兴得急忙去给魏征丞相报喜。文武大臣们高兴得也睡不着了,聚在一起饮酒祝贺。
第三天一早,太宗在仁智宫上朝理事。他兴冲冲地宣布圣谕:“仁智宫改为玉花宫”,并令大将阎立德重新设计扩建。
第二年夏天,太宗再次来玉花宫避暑时,已建成玉华殿、排云殿、晖和殿、庆云殿、庆福殿等主体工程。太宗巡视后,又令在珊瑚谷建紫微殿13间,以便饱览山间美景。从此以后,玉花宫后面的山便叫作玉花山了,玉花宫前的河也叫玉花河了。后来,有九殿五门的规模宏大的玉花宫全部竣工后,太宗见雄伟壮观的宫殿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犹如阆苑仙境一般,“玉花”之名实不相称,又使改“花”为“华”,一字双关,既不忘“玉花”仙女之恩,又准确地反映了五彩缤纷的人间美景。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652年)九月三日,废玉华宫为玉华寺,唐高宗敕玄奘在此翻译佛经。
玉华寺,历经各朝各代,其中部分寺、殿已遭损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玉华寺是唐代帝王避暑胜地,玄奘法师又在此翻译佛经,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而被日渐重视。1987年,唐玉华宫遗址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4月6日被陕西省政府正式命名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并被列为陕西省九大风景名胜区之一,1992年9月14日,陕西省林业厅批建“陕西省玉华宫森林公园”,1993年动工修建,对外开放,成为陕西省旅游避暑风景名胜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