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皮影戏

2025-05-08 14:22:45 544

商州皮影戏发源于明末清初,当时有个外号叫“白米虫”的单身汉(原属临潼回回道人),从小以流浪为生,在流浪中学会了道情皮影戏。当他飘流到洛南和商县(今商州区)交界的药子岭一带时就在此安了家。收了几个穷孩子,建成班子,教他们唱戏。由于他平时最爱吃白米蒸饭,所以当地群众都叫他“白米虫”。

“白米虫”的皮影戏班成立后,在商县、洛南方园演出,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去逝后,徒弟们将他安葬在药子岭上。

光绪未年,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后,皮影戏班社发展到三十多个,从艺人员达二百五十多人。主要分布大荆、黑龙口、麻街、板桥、西涧、石窑子、刘家庙(金陵寺)松朵山、城区柳家沟等地。有的皮影班社还奔赴河南、灵宝、兰坡、关中渭南、富平、高陵等地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1957年,商县先行举办了两届皮影戏会演十多个班社参加。王治银等老艺人代表商洛还参加1957年陕西省举行的皮影戏会演并获优秀奖。1958年商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商县皮影戏社”、七十年代随着电影、戏剧的普及和几位主要老艺人相继过世,皮影戏逐渐衰退。1981年原商县文化馆为了继承和保护商州道情皮影戏,在全县进行调查摸底,通过举办皮影戏汇演等形式,意在振兴皮影,保护皮影,但终因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戏剧等其它艺术不断繁荣,使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受到极大冲击,于80年代中期相继停演。目前仅有的是商州区红门乡磨沟庙王建良及北宽坪镇白家山两家皮影戏的戏藉存在,但人力缺乏,无力正常演出。

皮影戏的剧目 ,多以神话故事为主,唱腔以商州道情为主,板路有“慢板”、“二六”、“紧板”、“尖板”、“滚板”等。

皮影的制作工艺较复杂,制作皮影的皮子必须精挑细选,以牛犊皮最佳。制作刀具较讲究,大小规格不等,有多少花纹,就得有多少种刀具,最少不下三十八种。

商州皮影戏是适合山区群众自娱自乐的文艺演出形式,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随着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的提高,皮影的制作和表演形式日渐衰退,保护工作尤显重要。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