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ZhanLan 秉科技之舵 展文化风采 扬时代精神 文化惠民·每周一展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秉承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的宗旨,以创新谋发展,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国家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本 周 推 荐 印刷术,《辞海》中的解释是 按文字或图画原稿制成印刷品的技术。 它起源于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印刷术的前世今生。 印章 在什么样的材料上面挖呀挖呀挖, 刻什么样的文字开什么样的花…… 没错!这里挖呀挖呀挖的就是印章。 古时候,上面一般会刻着官职或机构名称, 像“弼马温”啦——不对,是“淮阳王”, 是实打实的权力象征、身份凭证。 有了它,不用学好数理化, 照样走遍全天下。 印章是证据确凿的印刷术起源。 那会儿别说电子书、iPad, 连纸都还没出生, 人们只能在竹简上学习天地人、上中下, 打报告、写情书(也可能是家书) 大概率也要用竹简, 还捆得跟大闸蟹似的。 可万一哪个老六偷偷拆开,不就芭比Q了? 别担心,山人自有妙计: 先给竹简糊一块泥, 然后在泥上盖个章就搞定了。 这波儿操作叫封泥,也叫泥封。 前途无限光明的印刷业就这样萌了芽。 徐州博物馆藏西汉“楚内官丞”封泥 碑石拓印 小伙伴儿们,先来跟小编认识一个字:拓。 大家一起读:特啊——tà。完美! 这里的“拓”可别读成tuò哟。 碑石拓印是一种图文转印技术, 可以说是婴儿期的印刷术。 《峄山碑》拓片 那么,问题来了,碑石拓印总共分几步? 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nononono, 是把一张打湿的坚韧薄纸铺在石碑上; 第二步,在纸张上面盖上毡布; 第三步,用棕刷像给烤鸡翅刷油一样, 充满爱心地拂拭, 直到纸张全部透入石碑上的文字缝隙; 第四步,在纸张差不多干掉的时候, 往纸上擦墨, 主打的就是一个稳准狠。 噔噔噔噔,揭下纸张, 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闪亮登场! 雕版印刷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duang的一下就到了唐代, 雕版印刷技术顶着“印刷史活化石”的名号, 开始了它的表演。 雕版印刷,首先要雕版。(这句等于废话) “雕版”没有那么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 先在纸上写好要雕的内容, 然后把纸稿反贴在木板上, 再在木板上刻出凸起的文字或图像, 之后给雕版刷上油墨, (预备——唱: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 最后,在刷好油墨的雕版表面盖上一张纸, 用干净的刷子轻轻拍打, 揭下纸张,就完成了一次印刷。 雕版印刷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刻错字误终身。 雕版印刷虽然跨越式地 解决了批量生产问题, 但也存在致命缺点: 刻错一个字,整块版全完。 于是乎,每个刻工都在心里念叨: 救救我,救救我…… 活字印刷 盼星星,盼月亮,只盼着深山出太阳, 大唐结束之后将近一百五十年, 毕昇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的发明大大加快了制版时间, 虽然只是毕昇人生中的一小步, 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 到了元代,王祯改进活字印刷术, 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 明代中期,出现铜活字, 并在江苏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活字印刷 15世纪, 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 之后迅速在欧洲普及,风靡全世界。 19世纪中叶以后, 各种新科技不断涌现, 尤其是现当代电子计算机 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让印刷术像搭乘了火箭一般直冲天际。 绿色印刷 它来了,它来了, 20世纪80年代后期, 绿色印刷迈着步伐走来了。 这里“绿色”的“绿”, 虽然和“红鲤鱼与绿鲤鱼与驴”中 “绿”写法相同, 但它不是一种颜色, 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印刷方式。 绿色印刷产品标识 2010年9月, 《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我国绿色印刷工作正式启动。 2011年10月, 《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发布, 绿色印刷迈入全面发展新阶段。 2019年9月, 《关于推进印刷业绿色化发展的意见》发布, 绿色印刷进一步完善、升级。 未来,绿色印刷大有可为。 2019年7月,以“聚焦绿色化”为主题的 2019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在京举行 全景展览 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 “森林里的魔幻印刷 ——中国印刷博物馆绿色印刷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