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义、侠的陈子昂 陈子昂,这位初唐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不仅以豪迈俊逸、悲壮慷慨的艺术风格掀起一场唐诗风骨革命,一扫六朝颓风,开风气之先,更以忠、廉、义、侠的人格精神,将一场“千古文人英雄”梦演绎得荡气回肠。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但总体而言都是在奋身报国的豪情与壮志难伸的苦旅中求索。 一、借问谁家子,射洪游侠儿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其祖辈既习儒业,又兼采诸家杂说,既好慷慨任侠,又喜学道求仙。 其父元敬,20岁即以豪侠重义闻名乡里。某年大饥,其父曾“一朝散万钟之粟而不求报,于是远近归之,若龟鱼之赴渊”。这种宽宏博爱的家风给幼年的子昂以深刻的影响,也为他后来传奇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少年时代的子昂“驰侠使气,年十七八未知书”。他会骑着马四处走动,看到不平之事就拔出手中剑,并不吝惜流出自己的少年血;如果遇到老弱病残之人,他会毫不犹豫丢下银两,然后大步离去。在他还不到18岁时,在家乡就赢得了“乐善好施、劫富济贫”的美誉。他的武功其实不见得多高强,但与生俱来的傲骨与凛然正气使他不怒自威。他曾与一个劫匪比剑。劫匪允诺如果他赢了,就把所有财物归还原主。劫匪先拔出了剑,他也开始拔剑,但动作非常缓慢,他气宇轩昂,毫无畏惧。武功比他高许多的劫匪看着他的剑一点点露出锋芒,心里开始发毛,怀疑这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就在剑出鞘的那一瞬,劫匪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承认自己输了。这样一种又辣又温存、一点就燃烧的气息直接影响了他之后的诗歌创作。 二、一朝点醒,遂成青云之志 18岁准备行弱冠之礼的陈子昂突然一下步人人生的正常轨道。一天,游侠儿陈子昂经过一个私塾,当他出于好奇停下来听一听老师到底在讲些什么的时候,命运就此发生转变。只听私塾先生讲道:“一个人享受荣誉或蒙受耻辱,全决定于本人的品德。一个放任自流、身染邪恶的人,是绝对得不到人们尊敬的。要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君子,就要博学,并用学来的道理去时时对照自己,校正自己,这样你的学问就会越来越多,就越受人敬崇……”少年陈子昂听了这番话顿时茅塞顿开,遂慨然立志,谢绝门客发愤求学。“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他天资聪敏,奇杰过人,数年之内便遍读百书,学业精进。 他广泛涉猎经史百家,考察历代兴亡之根本,研习安邦治国之良术,立定了经天纬地、兼济众生的志向。20岁时,父母打算为他举行盛大的冠礼,他拒绝了,选择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收拾行装向一个陌生的地方出发。 那个陌生的地方,是长安。 三、长安不易,一摔成名 一代雄才陈子昂有着宁折不屈的个性,尤其恨那些溜须拍马、贿赂官员、横行乡里的无耻之徒。20多岁的他,怀揣诗作到京城找赏识的伯乐。几个月下来,满肚子苦水。权贵们不让进门,文豪们拒绝接见,一听是没名声的陈子昂三字,又不见贵重礼物,不仅不看自己的文稿,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他。 寒星寥落的夜晚,他倍感冷寂,发出了“今成转蓬去,叹息复何言”的感伤。 一盆冷水,浇得陈子昂清醒了不少。他意识到,若想出人头地,光有实力不行,还需要技巧,要引起社会关注才行。随后,一 次“千金碎琴”的“最成功广告”终于让他一举成名。两年后,子昂再度出山,果然射策高第,一举成名,从此开始了刚直果敢、为官廉明的宦途生涯。 四、以诗言志,以廉示人 一年端午节过后几天,陈子昂想到战国时屈原的进步政治理想、愤世嫉俗的高洁品格、爱国爱民的真挚感情以及在文学上所开之先河,想到自己身居君侧,不言屈原第二,也应做一名心胸坦荡廉洁勤政的官员,于是写下一篇《座右铭》。其中一句便是“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这一句也正是陈子昂宦途生涯一直恪守的原则。 其时适逢唐高宗崩于洛阳,大臣们为送不送皇帝的灵柩回长安而争论不休。陈子昂上《谏灵驾人京书》,认为扶柩回京,劳民伤财,与其大费周折地送先帝灵柩回长安,不如就近葬于洛阳。 当时已由武则天主政,她看了后大加赞扬,立即召其问政。当谈及王霸大业、君臣关系时,陈子昂语声慷慨,从容应答。他见解独到,句句说到了武后的心坎上,不久即被任命为麟台(即秘书省)正字(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秘书局官员,专管国家机密文件)。陈子昂也以此在官场上扬名。事后,他收到大量同僚送的贺礼、贺信,陈子昂表示要--退回。仆人劝说陈子昂:“文武官员,巨贾名士敬重于你,才送礼庆贺,如果退回人家的礼物会让人认为主嫌礼薄。陈子昂所住客栈的掌柜也提醒说:“朋友之礼收得,你急需钱买住房、买家具、安家室。”但陈子昂均不予采纳。客栈掌柜感叹道:“陈官人,我服你了,我在此经营21年客栈,还是第一次见到你这样高风亮节、登科人仕的年轻人”。 五、直言敢谏、不畏权贵的陈子昂 陈子昂恪尽职守,不仅忠于“秘书”职责,还不断地挑武后的毛病,给她提意见。一开始,武后还是很赏识陈子昂的,她多次召见子昂,令言天下利害,问以政事。对于他的建议,武则天即便不采纳,也要从言语上安慰两句,以示鼓励。 陈子昂生性耿直,上书论事“言多切直”,对武则天统治集团的种种苛政弊端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批判,故而并不为武则天所真正信任。他呕心沥血写下的谏疏,往往只是“奏闻则罢”。 武则天坐上龙椅之后,性情大变。她信用酷吏,滥杀无辜,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陈子昂几次三番上书直谏,奉劝武则天减轻刑罚,任用贤才,武则天却总是一脸愠色,詈之不理。一次,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借道攻击生羌族,陈子昂又上书反对。武则天很生气,遂下旨罢免了他的官职。 丢了官的陈子昂仍不放弃为民请命,还是一有机会就给武则天写信,针砭时弊。武则天干脆送给陈子昂一顶“逆党”的帽子,把他关进了监狱。 出狱后,武氏集团的武三思、武承嗣等人多次拿银两、房舍笼络陈子昂,均被其拒绝。其廉洁若此,陈子昂也因此得罪了利益集团的头目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等人,在隐退故里后被武三思授意歹毒县令段简设计陷害。就这样,一代雄才陈子昂以年仅42岁的生命在狱中忧愤而卒。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许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