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咸阳淳化县文化馆-秒懂“制墨法”做水墨画高阶玩家

2025-05-03 12:40:39 565

秒懂“制墨法”,做水墨画高阶玩家

现在提到水墨画创作,似乎备齐笔、墨、纸、砚,再加上一盆清水,就可以创作一幅水墨画,再平淡不过了。然而,看似简单的洇化墨晕实则蕴涵了古人高超的制墨工艺与智慧。


我们今天考察水墨画史,除了探讨水墨审美的内在文化意义外,更应该考察水墨材料的历史特征,因此墨在水墨画发展中的作用不得不被提及。正是由于唐代制墨工艺的改进与普及,才使水墨画的兴起与发展成为一种可能。


墨的发展演变

图片


石器时代,人们先用研磨器研碎矿物质、木炭、石碳等黑色颗粒,然后调入动物、植物类胶质,或直接以生漆涂画,这是使用黑颜色的原始方法,但此时所使用的材料只能说是黑色颜料,还不能称为墨。


1975年,现知较早的墨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代墓,墨攒成块状,与砚台和研石共用。


图片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墨、研磨石


有文献记载,秦汉墨形制,有的积攒成形如松果状,有的单独成形如饼丸状等。汉代有专门的研磨工具,常见陶或石质。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墨如小饼状,用研石研碎,调和水使用。至迟到东汉时期,书画用墨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


图片

西汉南越王赵佗墓出土墨丸与砚台研石


三国时,制墨名家韦诞为制墨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东晋卫夫人更是强调笔精墨妙的重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录当时制墨主要以烟煤一斤和胶五两,加入梣木、鸡白、真珠、麝香四物,后来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以点烟与杵胶法为技术核心的制墨工艺。


唐代制墨技术发展的表现

图片


唐代是我国的制墨盛期,出现了名工祖敏、奚超、李阳冰、张遇、王君德、李嵫等。墨产地也由西北扶风、隃麋和延州等地扩展到河北、山西一带,并以易州、上党等地为中心,直至南朝此地已有“粉则南阳铅泽,墨则上党松心”之说。宋代油烟墨出现以前,唐墨多松烟墨锭,制作精美并印有文字。日本正仓院至今保存唐代文房实物,有唐墨、新罗墨多枚,以手工捏成细长舟形,中心压印标志文字。


图片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开元年间舟形墨锭


唐代制墨技术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墨的外观改造上,还表现在制墨工艺的提高上。制墨工艺的提高首先使得唐墨在使用时已经不需要研石,而是直接点水在砚台上研磨。


唐代制墨工艺的发展表现在加胶技艺的改善上。中国传统画材多具有水溶特征,水溶性绘画即通过胶、水混合颜料微粒作画,颜料微粒通过水溶于胶而附着渗入平面媒介上,形成非人力所能为的审美意象。在多种水溶绘画里,唯独中国的水墨画呈现了水墨审美的独立性,把看似简单的黑白色阶发展到意象审美极致。唐代制墨法中加胶工艺的改善或许是这一水溶画进展的里程碑。


唐代制墨法中不同的胶法与取烟材料带来丰富多彩的墨色相、色性和色阶变化,产生出例如松烟、漆烟、油烟和混合烟类等不同的水墨效果,因其原料酸碱度、颗粒反射波长不同,带来如油烟系与松烟系、茶墨与青墨色系的暖冷不同色性变化,墨色微粒的不同粗细也使画面肌理呈现细腻油亮和亚光粗糙的不同质感,而墨中添加的中药香料和动物胆汁,则促进了墨液的延展和扩张速度,使墨晕洇化变得更为敏感细腻,从而使水墨画的表现更细腻。所以,水墨画实际上成为艺术家感情和知觉的延伸,这是唐宋以来重视抒情写意的文人画首选水墨画的重要原因。


唐代水墨画继续发展,逐渐又形成“吴装”淡彩、白画、破墨、泼墨等诸多成熟样式。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运墨而五色具”是对“随类赋采”传统的水墨演化,这不是从赋彩到黑白画的简化,而是体物方式和写意表现的系统改变。


唐代制墨法对水墨审美的影响

图片


伴随制墨技艺的提高,毛笔、砚台、绢素、纸等工艺在唐代也都有改进,这就使水墨表现力越来越丰富。唐代,纸类因制作难度大并未普及,故画多用绢素,绢经过煮硾工艺后光亮如鉴。绢是丝的编织物,而纸多为植物纤维的叠压堆积,纸表面的渗透度成为影响水墨洇化效果的一大因素,纸质酸碱度也会影响墨色系的色性。制墨技艺的不断改造,使得墨与纸不断磨合,慢慢地晚唐绘画用纸渐多,直至宋代以后纸本水墨占有相当比例,尤其文人水墨画多纸本。材料多样性又丰富了“墨分五色”“水墨淋漓”的水墨审美,同时水墨技法的拓展也催生出更多新材料和工艺,这是文房材料与水墨审美的互动关系。因此,唐代提高的制墨技艺通过对文房材料施加影响,与水墨审美的发展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墨对后世水墨画的影响

图片


唐代以后,制墨业的兴盛是以雄厚的经济、高超的工艺和高尚的审美为基础的,精美的文房画材也渐渐成为文人玩赏的审美对象,笔、墨、纸、砚等开始为水墨技法的表达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进一步促进纸本等技艺的前进。文人、画家等通过材料的改进不断丰富了文化活动,也为水墨画的表现力增添了更多的意味。例如古画纸本也需煮硾工艺,经草药浸泡、填粉砑光等形成坚润光洁而不渗墨的质地。宋代米友仁对纸本的玩赏便是这一变化的典型代表。


《潇湘奇观图》卷  宋  米友仁  纸本水墨  19.8cm×289.5cm


宋代米友仁《潇湘奇观图》题跋云:“此纸渗墨,本不可□□,仲谋勤请不容辞,故为戏作。绍兴□□孟春,建康□□官舍,友仁题。羊毫作字,正如此纸作画耳。”(“□”为字迹湮灭不可识处)“此纸渗墨”说明此纸可能未经加工,属生纸,弊在墨法漫洇,笔画不易成形。


《潇湘奇观图》卷局部  宋  米友仁  纸本水墨


但这种纸有利于米友仁做“墨戏”,水墨偶然洇化更带来自由无限的图形想象,让米友仁创作更自由。


《潇湘奇观图》卷题跋文字  宋  米友仁


唐代之后,水墨画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唐代制墨法的发展影响了墨在水墨画表达中的作用,并进而影响水墨画文房材料的整体系统,由此影响了画家对水墨画的创作与审美。


历代笔墨材料的不断改变利用以及强调自由性灵的写意表现,都越来越利于表现水墨氤氲。笔墨材料随时代风格变化,随画者情感表现而物尽其性。现当代,以生纸做水墨画成为普遍做法,与唐代水墨画截然不同。但自古不变的是水墨流动与溶解特性而形成的仿佛非人力所为的自然意趣,画面的斑斓墨彩和态势充满无尽张力,加上水墨材料的自然特性和随心而发的洇化张力相为表里,这些特征也使水墨审美在当下更具时代性和艺术生命力。



本文节选自《艺术博物馆》2023年第2期

浅谈唐代制墨法与水墨画的关系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