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图书奖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奖项。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共评选出获奖图书19种,推荐图书38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国家图书馆推出“文津好书”系列,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编辑的创作心得,向读者介绍这些优秀读物,推文中还会不定期设置互动活动,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礼物。让我们一起悦读文津,品味经典吧。
文明既是一种人类现象,它使人与禽兽区别开来;文明同时又是一种民族现象,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人们创制的文明千差万别。文明是人类脱离蒙昧、野蛮状态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的集合。中华先民很早就对“文明”做出界定,在《周易·乾·文言》中有这样的记载: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传说中的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取这一标准,中华文明便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先民很早就产生对于“文明”的精辟认识,战国时期的《易传》记载: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明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冯天瑜先生所要探究的“文明”,涉及器用、制度、行为、观念诸多层面,他用观念的视角,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读者们去探求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奥秘,读之恍然大悟,掩卷发人深省。
翻开本书的目录,从人猿揖别进入夏商周,随着春秋战国经历隋唐五代,直到清末至五四运动,时间脉络清晰可见。走进每一个篇章,冯先生站在了全局观、整体性的高度,系统介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萌生和衍演传扬的过程,为年轻读者打开一条认知华夏文明的门径,是一本可信可贵、平实丰饶的国民通识书。

作者冯天瑜先生早在1980年代就进入中华文化史的研究领域,以此为终生志业,秉持前贤倡导的义理、考据、辞章之说,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如《中国古文化的奥秘》《中国文化史断想》《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中华文化生成史》《中华文化生态论纲》等,佳作继出,饮誉学林。2023年1月,冯天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1岁。斯人已逝,道德文章终成绝响。冯天瑜先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满含温情,博览精研,搜剔阐发,也时常关注世风与学风,以期引领青年学子的阅读。冯先生暮年长期卧病,而笔耕不辍,本书即成于病室中,相信读者能够从本书中感受到冯先生的治学态度,更加走近五千年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