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图书奖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奖项。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共评选出获奖图书19种,推荐图书38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国家图书馆推出“文津好书”系列,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编辑的创作心得,向读者介绍这些优秀读物,推文中还会不定期设置互动活动,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礼物。让我们一起悦读文津,品味经典吧。

《琴声飞过旷野》 徐贵祥 著 海峡书局 明天出版社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徐贵祥的首部长篇儿童小说《琴声飞过旷野》,以大别山区的红色革命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民间戏班的几个孩子在战火硝烟中经受历练、从混沌走向勇毅的成长故事。这是一部革命历史现实主义和诗意浪漫主义相互交织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多见的大情怀、大手笔之作,是一曲烽火少年激昂的成长之歌。
《琴声飞过旷野》题材独特,巧妙地选择以“教育”为切口进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细致刻画了以往战争题材儿童文学作品甚少书写的列宁小学、随营学校等战时少年儿童群落。一群拥有不同成长背景、性格各异的孩子在地下党员的带领下进入革命队伍,并在列宁小学、随营学校中接受系统的教育——组织与纪律教育、文化与艺术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逐步摆脱蒙昧状态,获得身份认同、知识技能和革命信仰。
作品生动描摹了韦思源、李桐、叶晨霞等红军干部对孩子心灵的守护,对孩子天性与个性的尊重,在局势危急时,将孩子们转移到安全的后方,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性格爽朗、热爱军事的白儿扎成长为新四军连长;心思缜密、知识面广博的烈士之子秋子在司令员身边进行地下工作;而对艺术有强烈感受力的韩子路在文艺队发挥自己的所长,并在一场关键的战斗中用琴声传递情报,解除了战斗的困局。作品让今天的小读者在历史的纵深处感受到将中华民族凝聚起来并战胜苦难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而且也呼应了当下家长们、老师们对如何教育孩子的热切关注,成功地把好主题以好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显示了一位文学名家的深厚功力。
《琴声飞过旷野》内页
《琴声飞过旷野》采用人物群像的塑造手法,既生动描绘了韩子路、秋子等少年在战争中蜕变成熟的心灵史、成长史,也刻画了多位红军干部的奋斗史,还呈现了普通民众在战争中成长,最终汇聚到民族抗战洪流的成长史,运用多线交织的故事结构,勾勒出革命历史时期的人物群像,所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个个有血有肉、形神兼备。
比如,作品中的孩子们,他们在战争的烽火中学习成长。韩子路、秋子、白儿扎等人以切身经历为灵感来源进行艺术创作,进行文艺宣传,并用自己在学校获取的知识、用生动鲜活的语言与事例对乡亲们进行扫盲教育与革命教育,在战斗的烽火中成长。韦思源、李桐等革命者们用文化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唤醒了孩子们的精神,而经历了革命启蒙的孩子们又将这样的力量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这一过程展现了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信仰传承的谱系,也彰显了千千万万觉醒的普通人对于历史的推动作用。同时,这部作品没有因为是一本儿童小说,而刻意地把孩子们从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中剥离出来。相反,它保留了孩子们和成人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作品更具时代的真实质感,看见更加复杂多样的人性,感知人在成长的关键时刻,信仰的选择、道路的选择何其重要。如书中无论是带有旧社会习气、用传统而严苛的方式训练戏班孩子的师爷黄奎,还是曾经欺压穷人,甚至参加伪军的戏班班主张得开,都在革命的熔炉中获得了新生与成长。前者在地下党员李桐的感召下进入革命队伍,带领司号班与日军战斗,最终在掩护支队部突围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后者在跟随起义部队加入新四军后,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在《团结起来到明天》的歌声中洗心革面,重获了自我价值与尊严。
《琴声飞过旷野》洋溢着理想主义的诗情、昂扬激越的少年意气,为少年读者讲述了一个动人的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新路径、新视角,帮助少年读者了解党的历史,感受信仰的力量、生命的韧性、在不可能时创造可能的勇毅,有力拓展了当下儿童文学,尤其是战争题材儿童文学的宽度和深度。
来源: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