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之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寓居梁宋一带,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才由人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天宝十一载(752年),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书记。天宝十四载(755年),任绛郡长史。至德元载(756年),擢谏议大夫。不久任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永王李璘。乾元二年(759年),拜彭州刺史。上元元年(760年),转蜀州刺史。广德元年(763年),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应召回京,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765年),高适去世。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武后久视元年(700年),高适出生(时间有争议)。少年时的高适家境贫寒,四处流落,没有固定的事做。 开元七年(719年),高适初游长安。开元八年(720年),滞留长安。 开元九年(721年),高适自长安失意而归,客游梁宋,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耕读自养。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赴长安应试,未能考中。他在长安结交名流,与张旭等人同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高适与王之涣、王昌龄宴游。此时高适的诗已经开始有人传唱。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有感于张守珪隐瞒败绩、军中腐败之事,结合此前北上幽蓟之见闻,作《燕歌行》诗。同年秋,离长安回宋中,中途暂住洛阳。 天宝三载(744年)春,高适往来于睢阳、陈留间。同年夏,与李白、杜甫登吹台赋诗,并漫游梁宋。夏秋之间,至单父,三人同登琴台,且纵猎孟渚泽。又一起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欲寻访司马承祯。 天宝五载(746年)夏,奉李邕召,赴临淄郡,再次与李白、杜甫相聚。后随李邕至北海郡。 天宝八载(749年)春,与刘眘虚、畅璀往来。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高适为有道科,三伏至长安,授封丘尉。初秋,至封丘上任。 天宝十一载(752年)秋,辞职至长安。秋末,受田梁丘推荐,赴河西幕府,登陇山,先至武威,经昌松,至临洮,皆不遇哥舒翰。转至陇右节度使驻地部州西平郡,终于见到了哥舒翰,哥舒翰认为高适是奇才,于是上表请任高适为左骁卫兵曹,充任哥舒翰府内的掌书记。同年冬,随哥舒翰入朝。 天宝十二载(753年)四月,高适仍在长安,旋即返河西,随哥舒翰进击吐蕃,五月,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战事结束后,回积石军。 至德元载(756年),上半年,佐哥舒翰守潼关。六月潼关失守,高适奔长安,向玄宗献策,建议皇上拿出皇宫仓库里的财物,招募敢死之士坚守长安,可惜玄宗没有采纳。唐玄宗西逃后,高适自骆谷西驰,间道追至河池郡,谒见玄宗,极言朝廷军政腐败。到成都后,于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二月,永王李璘在江东发动叛乱。当初唐玄宗让各位藩王分别镇守天下,高适恳切规劝不能这样行事。待永王叛乱,唐肃宗召见高适与他共同商议。高适于是陈述江东的利弊关系,肯定永王的反叛一定失败。唐肃宗对他的分析感到非常惊奇,任高适兼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出兵讨伐李璘。同年底,与韦陟、来瑱誓师于安陆,结盟讨伐李璘。 乾元元年(758年)春,由于李辅国的谗言,高适被左迁为东都太子府少詹事。四月离开广陵,过宋州、汴州至洛阳,留司东都。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相州兵败,高适随东京留守诸官南奔襄、邓。五月,拜彭州刺史。先自襄州经上津,入武关,至长安朝见唐肃宗,然后赴彭州任上。 广德元年(763年)二月,高适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上《谢上剑南节度使表》。同年夏,西川局势紧急,高适专驻剑南西川节度辖区,东川置留后,由梓州刺史张彝充任。秋冬,练兵备战。同年冬,进攻吐蕃,旋战败,西山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陷落。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高适应召回京,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永泰元年(765)正月,高适去世。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他在第一次长安应试失意之后,选择客居宋中,此时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与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苍凉与悲切的艺术风格。游于燕赵之时,诗人所见多令人愤怨之事,他以饱含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蓟门五首》等一系列揭露现实的诗作。寓居淇上之时,他有感于田园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山水田园诗作。 高适三次出塞,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把边塞诗的创作推向高峰,成为盛唐边塞诗的领军人物。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前两次出塞,高适并没有真正参军,对军旅生活缺乏深切的体验。但高适较强的忧患意识,使他十分关注士卒的苦难,以政治眼光分析边防问题,提出见解。 之后,高适到河西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正式开始了军旅生活。他再次以政治家的眼光直面现实、深入思考。诗歌慷慨激昂,充满了报国安边的壮志豪情,歌颂着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爱国之情,对将士们满怀怜惜和同情。 高适的咏史怀古诗多借咏怀史事抒发失意的抑郁之情;借赞颂古时的良臣贤将表达积极入仕的崇高志愿;或借古讽今,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提出批判;而作于边塞的咏史诗大多通过对古时战事的分析感概,表述对于战争以及边塞政策的看法与意见。简言之,高适的咏史诗内容丰富,蕴含诗人的真情实感。从高适怀古感时,兴寄深长的咏史诗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时势,感受到高适对时事的无限感概和执着现实的满腔热情。 高适的诗歌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直承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而且对于后来唐代诗歌发展到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高峰、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因此、高适在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高适和稍晚的岑参为首,加上王昌龄、李颀等人组成的边塞诗派,不仅大大地开拓了诗歌的创作领域,而且取得了边塞诗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极大的光彩。 唐代文学家殷璠: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北宋文学家宋祁、欧阳修等: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然政宽简,所涖,人便之。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 明代文学家陆时雍: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属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 广大的青少年们请再一次记住他的名字 —— 高适。这才是你要追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