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八月十五,秋高气爽,月亮最亮、最大、最圆,月色也最纯洁,最美丽。因此,中秋之夜,夜幕降临之时,人们便在庭院里摆好月饼、瓜果等,早早地迎候月亮的升起。人们拜月赏月,品月饼,话家常,吟诗作对,真是其乐无穷。常言道:“月到中秋分外明。”为什么中秋节夜晚的月亮特别明亮呢?农历八月十五,已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天空格外晴朗,万里无云,因而看着那饱满的圆月,会觉得分外明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月亮绕地球旋转,地球绕太阳旋转,太阳光有时候直射月亮,有时候斜射月亮。中秋节正当秋分前后,这时候太阳光差不多是垂直地射到月球上,因此月球上接受的光线多,反射的光线也多,从地球上看去,就显得格外明亮了。中秋赏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至今仍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中秋赏月的活动,大约始于魏晋时期,只不过在当时还没有形成一种风俗罢了。当时,中秋赏月还只是那些情感敏锐的文人墨客们的时尚之举。后来,随着节俗文化的发展,礼仪与风俗的演变在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礼退俗进的趋势。到了唐代时,中秋赏月之风已逐渐重于祭月了。于是,庄重的祭月仪式在民间变成了一种轻松、欢娱的活动。在中秋之夜,商铺、酒楼都重新进行装饰,牌楼扎绸挂彩。人们纷纷登楼、上台赏月;有的安排家宴,阖家团圆,赏月叙谈。唐代时,不止民间如此,朝廷也特别重视这个节日。如在五代王仁裕撰写的《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便记载了唐玄宗八月十五之夜,在禁中与诸学士备酒宴赏月,以及唐玄宗中秋夜与杨贵妃临太液池凭木栏望月之事。此外,我国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道士助唐玄宗游月的传说。这个传说的版本较多,在《唐逸史》里面是这样记载的:有一年的中秋之夜,鄂州一个有法术的道士,名叫罗公远,他在长安城的皇宫中侍奉唐玄宗祭月。在祭祀之中,两个人一边赏月,一边谈论。玄宗说:“能到月宫中游玩一次该有多好呀!”罗道士说:“欺君之罪,我怎敢犯,请万岁隐避更衣,待我先行祈祷。”于是,唐玄宗回到寝室更衣。罗公远跪在地上,默念咒语良久,又燃黄表纸在拐杖上摔打了一番,而后随手将拐杖掷向天空。说来也怪,拐杖划破了长空,一直飞向月宫。紧接着,面前出现了一道又宽又广,通往月宫的天桥。罗道士唤唐玄宗立即动身。他二人在桥上走了一阵子,也不知走出多远,只觉得寒气通人,面前出现了一个城阙,门口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桂花树,树下有一只白兔在捣药,门楼的匾额上写着“广寒宫”三个大字。罗道士告诉玄宗说:“这就是月宫。”他们进了城,见城里到处是奇花异草,一片琼楼玉宇的建筑,十分清雅美观。他们还在一座雕梁画栋的大厅里,观看了穿着锦衣绣服的数百仙女的舞蹈。伴奏的音乐异常悦耳动听,她们的舞姿也更为迷人。唐玄宗是一个对音乐很有造诣的皇帝,他暗暗地记下了仙乐的曲调,经过整理,就是后来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提到的《裳羽衣曲)。接着,他们在宫城巡游了一圈,还俯首眺望了苍茫的大地。最后,罗道士取来了拐杖,他们才返回人间。当然,唐玄宗游月宫是不可能的。这只不过是民间附会的一个传说罢了。但是,通过这个传说可以看出,人们对月亮充满了一种神秘与向往之情。中秋赏月的风俗由此而风行,也就不难理解了。到了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宋代文人孟元老在其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描写了北宋都城赏月的盛况:中秋之夜,贵族人家纷纷登上彩绸装扮的楼阁,举杯赏月。而平民百姓之家或抢订酒楼,或在自家庭院里摆上几案,一边饮酒,一边赏月。有的人家,一直玩到黎明之时才散去。南宋文人吴自牧撰写的《梦梁录》一书中,也有南宋杭州中秋赏月情景的记述:“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从元代至明、清时期,中秋节基本沿袭了唐、宋的旧习,阖家团圆共赏明月已经成为时尚之举。明代文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明人多于中秋之夜,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而明代的另一位文人张岱在其撰写的《虎丘中秋夜》里面,更是生动地描绘了时人中秋夜赏月的热闹场面:“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童、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明代赏月风气之盛,从这一段记述能略窥一斑。中秋之夜,人们沐浴着月亮那柔美的清辉,仰望一轮玉盘。一缕缕桂花的芳香,伴着清凉的夜风,飘然而至。它的香味,不是兰花的馨香,也不是水仙的幽香,更不是梅花的暗香,而是一种甜香,令人感觉特别惬意。用“花气袭人”四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中秋时节,也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因此,在月下欣赏桂花,也是中秋节的一个传统风俗。据史料记载,民间中秋赏桂花的习俗,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流行开了。桂花树,是一种寓意吉祥的树种,而且还带着一点神秘的色彩。因为,在我国民间的传说里,月亮上面就生长着一棵高大的“月桂树”。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着一个关于“月桂树”的神话故事: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门前的桂树生长繁盛,有500多丈高。汉朝时,有个名叫吴刚的人,因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里,让他伐那棵“月桂树”,并说:“你什么时候砍倒那棵桂树,就可以获得仙术。”但是,吴刚每砍一下,桂树上的创伤就会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的愿望仍未实现。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上伐桂,但是始终砍不倒这棵树。民间还传说,吴刚伐桂时震落的树叶,在中秋之夜落到人间就会变成金叶子。只有那些心地善良的有福之人,才有机会捡到从月亮上掉下来的金叶子。正是因为这个神奇的传说,使月亮在我国民间有了“桂宫”的别称。人们不仅要欣赏桂花那繁丽的花色,还把鲜花采摘下来,制作成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酒等。每当中秋佳节,全家团圆之时,人们一边玩月赏花,吃着用桂花制作的食物,一边谈论着月亮、桂树的种种传说,确实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吴刚伐桂”的传说,为中秋皓月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