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花卉布置方案,“五谷丰登”首次亮相大花篮。 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花坛布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展现全国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是我们所有华夏儿女的期盼。 五谷丰登 人们常常在送祝福时说“五谷丰登”,而在嘲笑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么,所谓“五谷”究竟是哪五谷呢? 其实“五谷”在古代亦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菽也。”。)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从一方面来说,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谷指的是粮食,前一种说法没有把麻包括在五谷里面,有其合理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也有可能。 其他说法则有《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 今天,我们则主要介绍稻、黍、稷、麦、菽。 稻 稻,即水稻,脱壳加工而成的大米今天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食物。 水稻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中国的水稻栽培史可以上溯到1万多年前,科学家根据水稻基因组的分析推测水稻是大约在8200~13500年前在中国华南被驯化,中国境内多处1万年以上的栽培稻考古遗迹也支持这一结论。早在距今1万年前,中国就发展了原始农业文明。 早期的水稻并不是人们的主要粮食,到了唐朝,稻逐渐代替了粟(今天的小米),开始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首要地位,直到明清时期,水稻才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中占到了绝对优势。 黍 黍,即黄米,颜色和小米相近,但是黍并非是小米,体积上也比小米稍大。 黍原产于我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已经驯化栽培,因其生产期短、耐旱,竞争力强,种植最早,是古代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从“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黍在一方餐桌之上,见证了中原大地一步步的雄起。但正如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南迁,黍的地位也逐渐下降。商周时期,黍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黍的地位已经下降,“黍稷”的首席地位已被“菽粟”所代替,便不再是主粮,今天在中国的餐桌上已经很少见。 稷 稷又称“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黄色的小米。小米原产于中国,小米的祖先是一种狗尾草。 在原始农业时期,因小米能适应贫瘠的土壤优先得到驯化。小米具有抗旱耐热,生长期短,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随着农业技术改进,到商周时期,小米便逐渐取代了黍,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并被普遍种植,直到隋唐时期,其首要地位才被稻所取代。 古代中国把国家称为社稷,稷代指粮食,可以看出当时稷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小米只是在北方地区的少数地区还有种植,在粮食总体占比中已经极低,多数人今天主要用它煮粥喝,也被用作花鸟市场里的鸟食。 麦 麦,包括了大麦、小麦,小麦是五谷中唯一起源地并非中国的谷物品种。目前的研究认为小麦是在距今9600~9000年间被西亚地区古代先民驯化出来。 麦在商周时期播种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地位不高。在春秋战国时期,麦的种植发展较快,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到了隋唐时期,麦的地位继续上升,与小米处于等同地位。 在唐代,人们已经吃上了饺子、包子、面片等。到了宋朝,随着烹饪方法的发展,油炸、糕点等都可以吃到。 相比于小米,小麦粉富含面筋蛋白,这种蛋白让面团具有韧性,易于加工成不同形状,口感也更加丰富,这是小麦地位在历史上反超小米的一个重要原因,小麦在明代时成为了仅次于稻的粮食作物并延续至今。 菽 菽是豆类的总称,一般而言,菽是指“大豆”。大豆起源于中国,但究竟是起源于黄淮流域,还是东北亦或者南方沿海,目前尚无定论。 考古证据显示,我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就开始种植大豆了,而6000年前遗址中发现的野生大豆,则说明人类采食大豆的历史还要早很多。 在古代,大豆不仅可以直接食用,中国人还创造了豆浆、豆腐等,并发明了酱油等源自大豆的调味品。 大豆有一个远胜其它四谷的优点就是蛋白质含量约为35~44%,是谷类食物的4~5倍,为古代中国人身体发育提供了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折射中华民族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传承了中华民族敬畏、保护、利用自然的优秀传统。使古老的华夏农耕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END—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