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图说中秋知节俗(三):《甜美团圆吃月饼》

2025-08-03 10:48:50 503

第三篇:甜美团圆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都把月饼视为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之时,人们都要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团圆饼等。它是古代人民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月饼,已经很难考证了,从文献记载来看,至迟在宋朝时,就已经有了“月饼”一词了。南宋文人周密在《武林旧事》里面提到各种蒸食的糕饼中,“月饼”的名字赫然在列。但是,它是否作为中秋节的专用食品,就不得而知了。

微信图片_20231001111904.png.png

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食物

月饼在民间真正的普及,据说是在明朝初年。对此,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元朝末期,蒙古族贵族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和奴役人民,而又怕人民起来造反,严禁老百姓家里有金属器具,就连菜刀也要10家共用一把。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反抗,纷纷揭竿起义。当时的农民领袖朱元璋正在暗中组织农民起义,为了避开官府眼线的监视传递秘密通知,他们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夹在月饼里面,约定在农历八月十五起义。到了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到传单后,就一起动手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从此,每到中秋节,人们都要吃月饼,用以纪念这一人民群众起义的日子。当然,这只不过是民间的一种附会,可信度不高。

微信图片_20231001111910.jpg.jpg

“玉免热”图案的月饼模子

明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由此可以确定在明朝时,人们已经以月饼为中秋应节之食物了。而且也说明了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有以圆如满月的月饼来象征月圆和团圆的意义。

另外,明代文人沈榜在其所著的《宛署杂记》中也有记载,当时每当临近中秋节的时候,不管是官宦人家,还是平民百姓之家,都把月饼作为最为时尚的馈送礼品。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到了清代,民间月饼制作工艺有了较大的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代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一书提到了北京的月饼,当时以前门“致美斋”制作的月饼质量最好。别处的月饼都无法与其相比。大的月饼有一尺多,上面绘有月宫蟾兔的图案。而且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一个有趣的习俗,有的人家在祭月之后,还要保存下一些月饼留到除夕时吃,称为“团饼”。从中秋节到除夕还有100多天的时间,月饼在存放这么长时间之后,极容易变质。现在不妨猜想一下,古人很可能是将月饼放在室外晾晒干透之后,再进行保存的。

过去,在我国民间的大部分地区还有“打月饼”的习俗。既然月饼是烤出来或烙出来的,为何不叫“烤月饼”或“焙月饼”呢?为何偏偏用个“打”字呢?

微信图片_20231001111915.jpg.jpg

每当临近中秋节时,糕点铺月饼的销量顿时大增

原来,人们在制作月饼的时候,大都要借助特制的模子,俗称“榼子”。在打月饼的时候,人们先根据各自口味的需要,将芝麻、花生、葵花籽、冰糖等馅料用面皮包起来,并放入月饼模子里面按压成型。

微信图片_20231001111919.jpg.jpg

民国时期“乾丰号”月饼包装宣传单

然后,拿起月饼模子反转敲打几下,将里面已经成型的月饼倒出来。打月饼,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打”字,将月饼的制作过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我国南北方都有使用月饼模子的习惯。南方的月饼模子,以体积小巧、造型多样为特色。北方的月饼模子体积偏大,造型风格单一,以圆形月饼模子为主。

但是,无论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其造型和题材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民俗、民风和地域的影响。月饼模子的题材非常多样,有人物、动物和花卉图案等等。并且多以“嫦娥奔月”“吉祥花草”“十二生肖”等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而且大都配有“福”“禄”“寿”“禧”“合家团圆”“丰收”“中秋”等表达祈福纳祥的文字。

在过去,男女老少聚在一起打月饼,也是中秋节里一道热闹而有趣的风景。现在,在我国民间的少许地区,仍还保留着这个习俗。

微信图片_20231001111924.jpg.jpg

旧时,中秋节街头卖月饼的小贩

到了近代,月饼不仅成为四时生产的传统糕点,而且制作、风味也因地而异,品种花色各有千秋。如广东的广式月饼,苏州的苏式月饼,北京、宁波等地生产的京式、宁式月饼等,都各具地方特色。除以产地分类外,同一地区所产的月饼又以其馅心成分、制作工艺、饼面花形的不同,而定出繁多的品种,如豆沙、五仁、莲蓉、火腿、蛋黄、叉烧月饼等等。

当人们在中秋之夜赏月的时候,望着天空中一轮皓月,品尝着甜美的月饼,总会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思。

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食品。但是,人们在这一天不仅仅是吃月饼,在各地还有其他一些丰富而有趣味的食俗。

微信图片_20231001111928.png.png

广东中秋节吃芋头称为“剥鬼皮”

在广东的一些地区,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传统习俗。吃芋头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小芋头煮熟,然后剥皮吃即可。时人还将这一习俗称为“剥鬼皮”。所以,人们在中秋节吃芋头,意味着辟邪消灾的意思。

在台湾中秋节吃芋头,被俗语解释为“吃米粉芋,有好头路”,意即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的工作。

中秋节期间吃田螺,也是广东民间的另一大习俗。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在中秋节食田螺呢?

人们认为,中秋节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没有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而且中秋节吃田螺,可以明目。关于中秋节食田螺的习俗,在清朝咸丰年间修订的《顺德县志》里面就有记载。

江南一带的民间过中秋节的食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节除了爱吃月饼之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是在桂子飘香之时上市的,肥而不腻,味美可口。而且酒后人们也要吃一种小芋头,在上面浇上桂子酱,美不可言。

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同音,再加上中秋前后又适逢柚子的盛产期,因此柚子理所当然地成为中秋节的应时食物。

而且在江南民间,对于吃柚子,也有“剥鬼皮”之说。这就像吃芋头一样,都蕴含着辟邪消灾的愿望。

四川民间人们在过中秋节时,除了吃月饼之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蜜饼和麻饼等。

微信图片_20231001111933.png.png

中秋节吃石榴,寓言人丁兴旺

中秋节期间,也正是石榴成熟之时。红似玛瑙,白若水晶,入口若晶粒玉浆。因此,石榴便成为北方地区中秋节供桌上的供品之一。因为石榴多籽,所以它被视为人丁兴旺、民族繁荣的象征。这样,在我国民间自然就形成了吃石榴的习俗。

另外,除腻消火的菱角粥和鲜嫩爽口的莲藕,也是深受民众喜爱的美食。中秋节食藕,象征团圆之意。民间的做法多以糯米填充莲藕,再浇以桂花蜜汁食之。藕香、米香、桂花香,香浓入口,寓意让团圆的家宴从这次甜蜜开始,并接连不断。

(摘选自《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节俗》)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