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陕西榆林市佳县坑镇赤牛坬村,看农耕文明传承的“根”和“魂”。岁月如梭,韶光易逝。向前走,不能忘记回头看。了解我们的来路,方能对社会发展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在陕西榆林市佳县坑镇赤牛坬村,有一个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曾出现在田间地头的镰刀、扁担,甚至是水车,又或是世世代代陕北老物件,都在这里有了一席之地——这些,无不承载着灿烂的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物证,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变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底气所在和自信之源。走进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过去的旧时光。讲解员杨晓凤正热情地向记者一行介绍展陈内容和藏品故事。与人们印象中“高大上”的博物馆不同,赤牛坬民俗博物馆由内而外都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窑洞。置身其中,乡土气息浓浓的老物件整齐地排列在馆内,这些被农人侍弄过的农具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仿佛诉说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社会场景,讲述着陕北农人们坚强不屈奔“光景”的生活态度。“这里边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红枣品种,品种、形态各异,显示了红枣文化的丰富多样。”在红枣蔬菜展览馆,杨晓凤结合当下陕北红枣产业讲述着它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沿黄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民间有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是说每种经济林的生长生产周期,而枣树是见效快、树龄长、适应性广的树种。佳县现在有红枣栽培面积83万亩,有佳县油枣、佳县长枣等名优品种,以皮薄、肉厚、核小、富含多种营养而闻名遐迩。杂粮食品展,这些面食、杂粮食品,都是由小米、糜子、高粱、玉米、洋芋、荞麦等加工而成,体现了陕北人“杂粮杂吃、粗粮细做”的饮食文化。陕北民宿博物馆展出的旧物件超过了15万余件,主要让更多人了解农耕文化、爱上农耕文化,从而展现陕北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彰显陕北的独特魅力。赤牛坬村,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近年来,赤牛坬村深入挖掘文化潜力,大力发展旅游业,在建设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同时,还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由150多名村民参与的国内首部大型原生态农民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带动130余名群众就业。这是一部大型乡村原生态实景剧,将前来观摩的人带入到赤牛坬村往昔岁月。“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坡上,拉着老牛扛着耩,爷爷的爷爷就这样……”高亢嘹亮的唱腔,高峰期,每天会在村广场上多次响起。“一场演出能给25元,一般人多的时候演两场、人少演一场,没有演出的时候三五成群的坐一起谈天说地。”81岁陕北老汉高建章既是演员也是农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能歌善舞是印在陕北人骨子里的。高建章老人说:“放下锄头是演员,拿起锄头是农民。”25元出场费,对于淳朴的赤牛坬的村民来说,不仅可以增加一点收入,还能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出贡献。“一个月基本就能领几百块钱,却感觉这生活很充实。”高建章老人笑呵呵地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村庄蕴含万千故事。赤牛坬村因为古老的民俗、广博的农具、深厚的文化、大胆的创新,吸引大家前来参观,领略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的赤牛坬村,已形成“村内无闲人,人人有事做”的良好局面。村民老高是展览馆讲解员,讲解一场可挣50元,每月他都要讲解十几场。“赤牛坬村兴办了农家乐26家,货摊4家,游戏娱乐7家,每年农家乐户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最高收入达8万多元”。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根强介绍说,参与实景演出,每人每场可获得25元的报酬,年演出场次达260余场,每年可增收6000多元。今年72岁的高思茂是村里的退休老教师,利用自己的特长担任博物馆的讲解员。“很多博物馆的藏品虽然很贵重,但是很多老百姓都看不懂,参观也只是走马观花。而走进这个博物馆的人都能通过这些老物件产生共鸣,回忆起自己的旧时光。”高思茂说,这个博物馆特别适合一家老小一同前来参观。“爷爷奶奶将自己曾经历过的关于这些老物件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儿孙听,要比我讲得好多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让农耕文化“活”起来,需要使其“留存”、“复活”和“复兴”,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近年来,佳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打造东方红黄河文化产业园、泥河沟千年古枣园、峪口艺术小镇、木头峪古民居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村镇,其中赤牛坬就是全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