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健康科普 | 冬至节气养生

2025-05-16 14:46:07 625

DONG

ZHI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

01

冬至养生原则

补益心肾,以顺阳气

所谓“冬至一阳生”“阳气始于冬至”,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以后人体阳气开始慢慢恢复,万物开始慢慢复苏,生命运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所以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此时人们要顺应规律,遵循“冬藏”的原则,用科学的养生之道调护机体功能,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才能健康长寿。冬季与五脏相应为肾,肾藏精,阳气发源于肾,为生命活动提供原动力。冬季是补肾的最好季节,而冬至是补肾的重要节点,如果这个时候肾精亏虚,来年就会感到虚弱。老年人一般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夜尿频多、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肾气亏虚的症状,此时可多吃些补肾壮阳的食物。心主神志,冬季万物凋零萧瑟,养生也要重点养心,以静养为主,心境清静,保持快乐平和的心态,以顺养初生的阳气。

温补御寒,预防内火

冬至时节气温逐渐走低,开启了“数九寒天”,冬至到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此时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所以在养生防病方面应注意温补御寒,以平为期,做到多“储蓄”少“透支”。此节气人体储藏的阳气消耗殆尽,身体最易吸收外来的养分,发挥其滋补作用,可根据自身的体质进行温补,选取合适的滋补类药材和常用的食材搭配成药膳、药粥进补,以温热助阳、扶阳散寒。顺应“阴盛于外,阳生于内”的特点,把握阴阳之间微妙的变化,注意护阳守阴。但因天气愈发寒冷、干燥,人们普遍缺乏运动,加之室内有空调暖气,人们容易“上火”,故在冬至进补的同时,应注意预防内火,不宜多食辛辣燥热的食物,避免引发口鼻干燥、口疮咽痛、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日常生活中,应多喝水,有“上火”症状时,可以喝点菊花茶。

02

冬至精神调摄

冬至“养心”很重要,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用愉悦的心情代替悲哀、低落的心情,时刻保持快乐和平和的心态。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患得患失、追求名利。在日常还可通过午饭后适当打盹、晒太阳、泡脚等方式更好地养生,努力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消除冬季的烦闷。

冬季天气寒冷,针对老年人而言,户外活动相对减少,失智老人更容易出现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情绪,应帮助老人及时调整不良情绪,规律老人的饮食起居,关注老人的睡眠,提醒按时服用常规药物,如有老人出现睡眠障碍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病情进展诱发躯体疾病。

03

冬至起居调摄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气候变化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冬季是阳气收藏的时期,天气寒冷更应重视保护身体阳气,不要使阳气过度耗散。如果冬天过度消耗阳气,体内阳气存储不足,次年春天容易出现四肢无力、头晕之类的症状,对身体不利。

冬至过后,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后再外出活动。民间养生有“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的说法,冬至合理安排起居作息,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消耗。

此时天气寒冷,人体抵抗力差,容易生病受寒。所以,冬至前后养生的核心就是“躲寒、躲冷”,做好防寒工作。特别是中老年人此时疾病发病率会猛增,患心血管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一定要提高警惕。建议冬至养生,避冷水,避生冷饮食,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外出时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

冬至期间雨雪天气容易导致骨折、摔伤的发生,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需要重点防护。摔倒的潜在威胁不亚于心脏病、中风发作,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健康情况大大变差,甚至导致死亡。

04

冬至饮食调摄

冬至饮食应顺应体内阳气潜藏,性味宜减咸而增苦,补益脾胃。提倡饮食多样化,谷、肉、蔬、果合理搭配,保持营养均衡。可以选用牛肉、羊肉、狗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来滋养脏腑,多吃核桃、芋头、枸杞、海参、羊肾、益智仁、杜仲等补益肝肾之品或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养生粥品

# 芋头粥

【原料】芋头160g,粳米60g,白糖适量。

【做法】将芋头洗净去皮后切成小块;将粳米淘洗干净,与芋头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煮开,后转小火熬至米熟粥成,加入白糖,再稍煮即成。

【功效】补益脾胃、润肠通便。


#桑葚枸杞猪肝粥 

【原料】粳米100g,猪肝100g,桑葚15g,枸杞10g,盐适量。

【做法】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桑葚洗干净,去杂质;枸杞洗干净,用温水泡至回软,去杂质;猪肝洗干净,切成薄片;把粳米放入锅内,加入约1000mL冷水,置旺火上烧沸,打去浮沫,再加入桑葚、枸杞和猪肝片,改用小火慢慢熬煮;见粳米熟烂时下入盐拌匀,再稍焖片刻,即可盛起食用。

【功效】补虚益精、清热明目。对目赤肿痛、夜盲症患者效果较好。

养生饮品

# 芡实莲子羹

【原料】芡实15g,薏苡仁15g,莲子15g,桂花蜜适量。

【做法】将食材洗净并浸泡30分钟,放入砂锅中(没有砂锅也可改用其它锅),加入500mL凉水开中火慢煮30分钟;加入适量桂花蜜(若血糖较高则少放或者不放)稍稍搅拌后起锅。

【功效】益肾固精、补脾止泻。能够改善肾精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和耳鸣、健忘、失眠多梦等不适症状,也可以加入一些温性的核桃、枸杞、龙眼等食物,以获得更好的温补效果。


黄芪山药饮

【原料】黄芪20g,山药20g,白扁豆15g,党参10g,核桃仁10g,红枣5枚。

【做法】山药洗净,切片剁碎;核桃仁、白扁豆磨成细末。党参、黄芪装入纱布袋内,扎口;大枣洗去浮灰;上述材料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半小时,去药渣饮用。

【功效】健脾补肾、补气养阴。尤其适合面色萎黄、体倦乏力、气短、消化不良者饮用。

养生菜品

# 鲜藕炖排骨

【原料】排骨(小排为佳)300g,莲藕100g,枸杞子10g,葱、生姜、盐、花椒、料酒适量。

【做法】排骨洗净,放清水中浸泡30分钟;莲藕洗净切滚刀块,放清水中浸泡,姜切片;将排骨、姜片和料酒放锅中煮开,捞出排骨洗净;砂锅中放排骨、姜片、花椒和清水煮开,换小火慢煲30分钟;然后加莲藕、枸杞煮沸,小火慢煲1小时,放盐搅拌均匀,盛出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止泻固精。


#羊肉萝卜饺

【原料】羊肉300g,白萝卜200g,饺子皮适量,生姜、葱、盐适量。

【做法】羊肉搅成泥,萝卜擦丝剁碎,加上葱末、姜末、盐即成馅;包好下锅煮熟即可。

【功效】温补气血、止咳化痰。白萝卜中富含淀粉酶和膳食纤维,具有促消化、增食欲、加快胃肠蠕动的作用。羊肉性甘温,可补体虚,祛寒冷,二者同食不仅可以增加能量,抵御冬季的严寒,还可帮助调理脾胃。

养生茶品

# 干姜枸杞茶

【原料】干姜、枸杞子各10g。

【做法】加水500mL,煮沸10分钟即可饮用,搭配几朵菊花,可避免上火。

【功效】温经散寒,补肾健脾。干姜枸杞茶用于辅助调理由肾阳虚衰引起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疼痛、倦怠乏力等症。


# 桂圆红枣枸杞茶

【原料】红枣10枚,枸杞子20g,桂圆5枚,红糖适量。

【做法】把红枣、枸杞和桂圆共煮至红枣软烂,再加少许红糖,趁热饮用,每天饮用500mL左右。

【功效】益气养血,驱寒通络。此茶饮适合冬至后饮用,尤其是常感气血不足、心悸心慌、健忘失眠、肤色偏黄偏暗、手足不温及有黄褐斑的人群。

注意:该茶饮较甜,性偏温燥,所以糖尿病患者以及素体痰湿比较重的人群不宜饮用,或者阴虚火旺有上火的症状、消化不良的时候不要过量饮用。

05

冬至运动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运动是健康的重要方法。即使是冬天,也可以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能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不少人习惯在冬天选择室内锻炼,并把门窗紧闭,以防止寒冷空气的入侵。但实际上,这样很容易因缺氧而导致头晕、恶心等症状。如果是室内锻炼,应注意保持空气流通。

推荐运动

跳绳

天气寒冷,不适合进行其它户外运动时,跳绳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跳绳属于一种全身性的有氧运动,跳绳30分钟就可以消耗掉400卡的热量,能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及平衡能力,锻炼手眼协调,充分锻炼到上臂的肌肉和下肢的肌肉,是一项受大众青睐的健身运动。对于初跳者来说,应循序渐进,由慢到快。注意跳绳之前活动下肩膀、手臂、手腕及脚踝部位,避免扭伤及挫伤。每周可以跳绳3~5次,每次跳绳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具体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决定。

06

冬至穴位保健

“三九”穴位贴敷

冬至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时机。所谓“数九寒冬”,从冬至开始,人们以数字“九”来计算时令,“三九”则是指中国传统农历年中最为寒冷的一个时段,一般从冬至之日开始算起。“三九”穴位贴敷即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顺应四时气候特点,采用具有辛温助阳的中药贴敷在人体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俞穴及经络的作用,疏散风寒、温通脉络、调补脏腑,以助阳气的生发,顾护肌表,扶正祛邪。同时也是对夏季“三伏贴”效果的加强和巩固,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和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冬季容易发作或者加重的诸如鼻炎、咳喘、慢性咳嗽、反复感冒、腹泻、风湿痹痛、女性痛经、儿童疳积等疾病,都可以通过贴敷三九贴来治疗和预防。

注意:肺炎以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对药物过敏者及幼童、孕妇不宜进行三九贴治疗。


冬至调养

冬至阳生,天寒地冻,开始数九。

1.提倡精神摄养,饮食调养为主,以顺时奉养、起居护养、药物相助为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2.注意防寒保暖,坚持晚间泡脚。冬至在调养学上是一个重要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要重点预防心脑血管、中风、高血压等疾病。

冬至饮食

以补肾为主,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可以选用牛肉、羊肉等来滋养脏腑,在调味品上可以多选择一些辛辣食物,如胡椒、辣椒、姜、蒜等。

饮食宜多样,谷、果、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物要温热熟软,并且要清淡。

冬至饮食习俗

(1)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在南方地区十分盛行,汤圆是冬至节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汤圆是用糯米粉加水搓揉而成的圆形“小球”,为了口感好,里面一般会加入黑芝麻等辅料。“圆”寓意圆满、团圆,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

(2)吃饺子

关于冬至吃饺子的说法有很多,得到普遍认同的有两个。其一为纪念“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其二为民俗专家认为冬至是阴阳“交子之时”,所以这一天吃饺子有“顺从天意”的意思。

冬至饮食推荐——洋参当归羊肉汤

【原料】西洋参5g,当归15g,羊肉500g,生姜3片,枸杞子30g,绍酒、葱、醋、胡椒粉适量。

【做法】1、将西洋参、当归洗净用纱布包好捆扎好,用中火煮20-30分钟;2、羊肉洗净切块用开水冒一冒,去掉血腥,将羊肉、西洋参、当归、生姜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转为小火,慢慢熬炖两小时;3、放入枸杞子30克,再煮10分钟,最后放入香菜末、盐出锅,盛入汤碗后,喝汤或根据个人喜好加醋、胡椒粉等调料。

【功效】本药膳取自《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原方主治妇人产后血虚有寒,邹老减少了生姜用量,加入西洋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当归养血补血;羊肉血肉有情之品,温中养血、补益肾阳,作为冬至节气,大补气血、温肾健脾的代表药膳。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