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德辉:“行走吕梁域外”游记⑨】走近柳青文化园
这是一个四面环山、两山夹一沟,依山设馆错落有致,陕式窑洞古色古香,拥有20处院落77孔古窑洞,收藏自1675年—2020年345年间,陈列有500余位陕西文学家作品14000余册、珍贵手稿书信书法14816页以及由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实物资料300余件的庞大的“陕西文学第一村”。
这是一处画游山沟、写意人生,建有柳青故居、柳青文学馆、寺沟私塾、柳青书院、文学之门、作家墙、作家签名墙、柳青雕塑、陕西作家馆等,展示以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创作风貌,为陕西文学存根留脉,为研究文学陕军搭建平台,记录柳青文学理想发轫且成为文学奠基石的“柳青文化园”。
这是一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接地气的陕西文学灵魂人物。习总书记对他“和群众打成一片”以及“接地气”的创作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并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党政干部向他学习;路遥视他为偶像,称其为文学教父和人生导师;贾平凹称其为作家的一面旗帜;著名诗人贺敬之赋予“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的名句。
这个小山村,就是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寺沟村;这位人民作家,就是陕西文学的灵魂人物柳青。
庚子之年,深秋时节,听闻柳青文化园正式开园,我与好友相伴,带着敬仰之情,怀着崇敬之心,专程驱车走近吴堡柳青文化园,漫步园内,参观展馆,观赏品读,感悟领悟,别是一番大美滋味在心头。撰此小文,以飨读者。
—— 题 记
柳青文化园,位于陕西省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中,这是吴堡县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依托柳青文化品牌,着力打造的“陕西文学第一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发挥“文旅+”效应的生动实践。2019年7月开始动工,今年7月基本建成,10月对外开放。园区一期工程总建面积4550平方米,其中改扩建面积3150平方米。在20处院落77孔老窑洞里,设有柳青文学馆、柳青故居、寺沟私塾、柳青书院、文学之门、作家墙、作家签名墙、柳青雕塑、陕西作家馆等。收藏并展陈了自1675年—2020年345年间计500余位陕西文学家作品14000余册,珍贵手稿、书信、书法14816页,还有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实物资料300多件。值得一提的是,馆内收藏有稀世存本:陕西关学大儒周至人李颙《二曲集》(26卷20册)1套大全;清末(1896年)陕西第一份报纸《时务斋随录》。宣统年间(1910年)陕西第一本杂志《丽泽随笔》;著名作家贾平凹80年代出版社未刊登稿原件《A县城》;路遥《汉中盆地行》原始出版物手稿,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本《人生》手稿,中国作协西安分会《青年作家路遥的事迹》稿件;《延河》期刊原稿《柳青同志和延河》,《创业史》及农村题材创作出版物学术讨论会工作报告;著名作家阎纲信札、阎纲纪念柳青发言手稿1组、杜鹏程《到长沙》诗词手稿、京夫手稿《到柞水》、王汶石给陈忠实毛笔手写信札,文学评论家胡采作品原稿,电影《创业史》手稿等珍贵资料,充分展现了陕西文学丰硕成果。柳青文化园是集参观学习、采风写作、实景体验、文学培训、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园,也是全国广大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创作者参观学习文学陕军、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地。打造这张亮丽文化名片,不仅为陕西作家的经典之作安了“家”,而且为参观学习陕军文学搭建平台,更为重要的是为陕军文学存根留脉,令人欣慰,可圈可点。
走近柳青文化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非凡的“文学之门”。驻足观赏品读,赋予人一种独特的美感。文学之门,以繁体“門”字形为意象,以钢筋现浇混疑土为框架,采用160余吨当地石材,由30多位能工巧匠打造,耗时达3年之久,逐层叠摞组合而成。文学之门两侧以人民文学家柳青的著作《地雷》《种谷记》《铜墙铁壁》《沙家店战斗》《狠透铁》和《创业史》,以及外文版共23本书为构成元素,从构思到设计,从土建到雕刻,可谓匠心独具,打造了一座寓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文学之门”。据资料显示,门主体高7.5米、宽18米、跨度7米、厚度1.1米,一脚跨进大门,感悟着柳青“扎根厚土、扎根人民”的文学精神与其作品“接地气,得大气”的文化价值,伴着徐徐秋风,扑面而来。回头一望,大气磅礴显得愈加庄严厚重。门后墙体上刻有作家柳青名言和铁凝、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作家对柳青的评语,品读感悟之中,仿佛另有一层寓意萦绕心中:吴堡人民为柳青树起了一座文学丰碑。据说,“文学之门”创意,在2019年“峰火文创”大会上,获得“年度文创设计”荣誉称号。
踏入“文学之门”,呈现眼前的是一堵“作家墙”。抬眼望去,随山势有一幅长画屏逐级攀升,像古“奏折”顺次展开。拾级而上,但见以陕北干剁石材为框架,以雕花石柱悬空挂置着82块手工雕制的石板画,上刻柯仲平、丁玲、郭小川、柳青、杜鹏程、路遥等41位著名作家的头像、简介及主要著作,串连了一部陕西文学之皇皇巨著。
顺着作家墙抬头远望,紧接着是由179位著名作家为“柳青文学馆”和“柳青故居”题词的“作家签名墙”,就像展开的一长卷书。其中,有文化部贺敬之和王蒙两位原部长、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者莫言和勒克莱齐奥(法国)、13位中国作协主席、27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及100多位著名作家题词,极大地提升了柳青文化园的层次与品味。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肃然起敬。这里不仅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而且彰显了时代感和厚重感。
脚步正在踟躇间,眼睛就被“柳青文学馆”深深吸引。走近由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的文学馆,7孔窑洞布展“《待车》起步,《地雷》发声”、“《米脂》当文书,写成《种谷记》”、“五年苦磨砺,著就《创业史》”、“功过荣辱,自有评说”、“柳青研究,百家争鸣”、“名人题词,大家赠书”六大板块,辅之以42种版本连环画,令人回味无穷。观看电影《沙家店粮站》,回望解放战争中陕北人民支前事迹,感悟开启文学作品塑造领袖人物的先河。柳青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和国内外中文、日文、朝文、韩文、越文、西班牙文等不同版本的书籍,以及来自国内外载有各类评论的文学期刊、报纸和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资料与连环画及名家为柳青签名、题字书法等1000多件珍贵藏品(仅《创业史》各种版本达70余种),全方位多层面反映了柳青的生平及创作历程,再现了柳青的文学成就,全面凸显了柳青“在人民中生根”的创作历程。一幅幅模糊泛黄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历史遗物,一段段凝结着柳青文化苦旅的书籍,睹物思人,感慨万千。柳青是当代陕西乃至全国作家的一面旗帜,一生创作了以《创业史》为代表的大量文学作品,在丰富我国现当代文学宝库中功不可没。
走近柳青故居,了解童年时代生活。这里由“少年多艰、辗转求学”,“先入报界、后入文坛”,“深入基层、扎根黄甫”,“夙愿未遂、抱憾而终”等板块组成,收藏了《习近平总书记谈柳青》《柳青在皇甫》《人民作家柳青》等珍贵视频资料,旨在帮助广大党员同志和人民群众亲耳聆听习总书记的讲话,重温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务实精神。
穿越历史时空,回望作家柳青,可以说,柳青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清贫的一生,也是丰富的一生。柳青(1916—1978)现代作家,原名刘蕴华,字东园,笔名柳青,陕西省吴堡县人。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青年团,1936年加入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辗转陕北深入生活。建国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今西安长安区)县委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长达14年。“文革”期间,柳青残遭迫害,被迫停止工作。柳青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淀。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其代表作为《创业史》,可谓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2019年9月23日,柳青小说《创业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柳青被称为贯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旗手式作家。《创业史》被认为是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经典著作,路遥视他为偶像,称其为文学教父和人生导师;贾平凹称他为作家的一面旗帜;著名诗人贺敬之赋予“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的名句;习总书记对柳青“和群众打成一片”以及“接地气”的创作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并号召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党政干部向柳青学习。柳青以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共同作用,在陕西人民心中塑起了一座雕像,陕西现代多位作家都受他的影响,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曾经都将柳青作为文学膜拜对象,很多人的创作都是从模仿柳青开始的。从此意义上讲,柳青是陕西的名片,吴堡的骄傲,也是吴堡的光荣。
走近柳青文学园,我被“陕西文学第一村”现当代作家强大阵容所震撼震惊;走近柳青书院,我被陕军创作的宝贵文学作品所感染陶醉,感悟陕军作家大美文学情怀和人格魅力,感悟植根陕土深入民间以苦为乐不懈创作的文化苦旅,可谓经历了一次文学熏陶,感慨万千,思绪悠悠。站在柳青文化园脑畔,放眼望去,苍莽的黄土高原,山峁迭起,大气磅礴,蔚为壮观。画游山沟,写意人生。刘文西老师在此用一纸一笔勾勒着寺沟村眼前的景象。深秋的斜阳洒下一缕阳光,映照在柳青雕塑上,我站在柳青雕像旁拍照留影,冀望沾点文学大师的文气。注目柳青雕像,只见他极目抒怀,微展双臂,深邃的目光里仿佛正做着文学演讲,仿佛欲将文学的真谛与生活的真理吐露给每位热爱文学朝拜者。陕西浓郁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能人贤者,作家柳青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创业史》因柳青而成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柳青因《创业史》而成为名扬四海的人民作家。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追梦,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使命与情怀。“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梁晓声这段对文化内涵的精辟解读,我在此有了新的领悟和认知。
柳青是我仰慕已久的文学大家,早知柳青缘于很早拜读《创业史》,了解柳青缘于报刊与各种媒体的评论,认知柳青缘于走近柳青文化园。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柳青的崇拜者,置身柳青雕像旁,我心潮澎湃,激情荡漾,脑海不断萦绕追寻着这样的问题:柳青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写出名著,究竟缘于啥?柳青热爱文学,热爱写作,为何其本分依然是写作?《铜墙铁壁》一经出版,名满文坛的柳青,为何又毅然离开大城市,走进皇甫村,一头扎进农民堆里,以此为乐,这又为了啥?这一连串的问题,我在迷茫中寻找到了最原始最真实的答案,令我欣喜无比。
我热爱柳青,崇拜柳青,缘于他的仗义疏财,高风亮节;缘于他植根陕土,心系人民;更缘于他的文学作品“接地气”,我由衷充满了对柳青的无比崇拜和深情敬意。陕北黄土地浓厚的人文气息和苍天厚土,孕育出柳青先生敦厚朴实的优良品格和家国情怀的至高境界。柳青文化园的建成开园是对人民作家柳青创作生涯与人格魅力的致敬,必将为我们继承和发扬柳青创作精神,推动新时期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进一步传承陕西文学优良传统都产生深远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本文参阅资料】《榆林府志》《榆林县志》《吴堡县志》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作家柳青及陕军的一些图文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