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陕西革命旧址云上展:川口村毛泽东东渡黄河旧址
川口村毛泽东东渡黄河旧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东南约1公里的黄河岸边。该旧址占地100亩左右,主要建筑有毛泽东东渡纪念碑、纪念雕塑和纪念馆。
1948年3月,在西北野战军顺利转入外线作战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坚持在陕北指挥全国作战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为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的胜利,中共中央决定东渡黄河,前往华北。
3月9日,毛泽东派汪东兴等人组织东渡黄河的准备工作,汪东兴经过认真调查,决定把渡河地点选在川口村园则塔渡口。当时川口村的船工和船只都非常紧缺,中共吴堡县委倾力协调,从沿河两岸的水手中找到一批经验丰富、政治可靠的人员,终于解决了船工的问题。同时,吴堡县委发动周边群众积极捐献木料,也解决了渡船的问题。
3月16日起开始进行演练,而且为了防止国民党飞机的捣乱破坏,迷惑敌人,有关部门还专门在川口渡口以北的佳县木头峪,以南的宋家川、石岔、延川各个渡口分别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渡河活动,用以掩护川口的渡河工作。
3月21日,毛泽东率领司令部及警卫队撤离杨家沟。一大早赶来为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以及部队送行的全村老百姓,哗啦啦站满一大片,杨家沟的山峁、沟畔以及道路两旁全是群众。陕北人民以他们特有的方式,静候心目中的伟人踏上新的革命征程。
当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同志来到小桥畔的时候,人们从四面八方拥了过来,毛主席扬起右臂,向大家招手,深情地说:“陕北小米我吃了13年,实在不愿离开这个地方,但为了全国的解放,我们又不得不离开。”队伍已经走远了,毛主席才离开恋恋不舍的送行人群,向大家招手,直到沟道转了弯,才跨上战马。
经过了两天的行军,1948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来到川口村渡口。这时渡口旁早已有木船停靠在那里,几十名健壮的黄河水手,都已做好摆渡准备。午饭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就坐在河滩上吃了点随身带的干粮、喝了附近老乡烧的开水,算是一顿午餐。饭后,毛泽东随手点燃一支香烟,神情凝重地在黄河滩上踱来踱去,然后坐在一块依山傍水的巨大岩石上,时而注视着滚滚的黄河水,时而深情地眺望着身后的陕北大地。
按预先安排,毛泽东登上了木船,同船的有秘书叶子龙、警卫员石国瑞等随行人员,周恩来、 任弼时乘坐另一只木船。毛泽东上船后,老船工一声号子,船解缆离岸。这时,毛泽东对黄河的情感油然而生,说:“子龙,还是照张相,留个纪念吧!”于是,叶子龙拿出相机以黄河西岸为背景为毛泽东拍了好几张照片。
木船行至黄河中央的时候,浪涛越来越大,冰块也越来越多。过了大约二三十分钟,渡船终于绕过了无数顺流而下的冰块,避开了一个又一个旋涡,冲出激流,顺利到达黄河对岸——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塌村的黄河滩头。毛泽东在这里留下了转战陕北的最后一个脚印,同时也迈出了解放全中国新的步伐。
从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到东渡黄河前往华北,中央前委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在陕北转战了1年零5天。这是西北战场最严峻、最艰苦和最困难的一个时期。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央前敌委员会等机关始终转战在陕北的崇山峻岭和梁峁沟壑之间,仅以4个半连的警卫部队与胡宗南部周旋,始终在胡军的间隙中穿插迂回,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一次次挫败其合围企图,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在此期间,他们先后在延安、延川、清涧、子长、子洲、靖边、安塞、横山、绥德、米脂、佳县、吴堡12县的38个村镇工作和居住过,行程1000多公里。中共中央一直留驻在陕北,和陕北人民生活战斗在一起。这个事实极大地鼓舞着陕北和全国解放区军民,坚定了他们的斗争意志和夺取胜利的信心。
川口村毛泽东东渡黄河旧址,2018年7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