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在吴堡川口,毛泽东东渡黄河时深情回望

2025-07-07 13:41:09 516

在吴堡川口,毛泽东东渡黄河时深情回望: “陕北是个好地方”

川口黄河渡口旧址位于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园子塔渡口。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这里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华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毛泽东从川口东渡黄河

 

1948年春,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进一步好转。为统一指挥全国各战区的作战,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经过综合考虑,最终选择群众基础好、水流平缓,且距杨家沟和西柏坡最近的吴堡川口进行渡河。

 

3月21日,毛泽东率“亚洲部”离开居住了整整4个月的杨家沟,经过绥德吉镇、佳县螅镇等地,于3月23日上午来到吴堡川口黄河渡口。

 

3月13日开始准备,到3月23日正式渡河,东渡准备工作用了10天时间。汪东兴与吴堡县委书记、县公安局局长、陕甘宁边区保卫处和社会处负责人,一起开会调研有关东渡需要的渡船、船工、修船技术人员等情况,安排人员购买大量的桐油、麻绳、撑杆、木料、水桶等物品,筹集150人10天用的粮食和几十匹牲口需要的草料。

 

据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馆讲解员宋金梅介绍,为防止国民党飞机的破坏,迷惑敌人,确保党中央机关顺利东渡,有关部门还在川口渡口以北的佳县木头峪渡口,川口以南的碛口渡口、宋家川渡口、杨家店渡口、石岔渡口和延川渡口,同时进行较大规模的渡河活动,以掩护川口的渡河工作。

 

image.png.png 

 

据吴堡县委党校讲师王红艳介绍,1948年3月23日下午1时左右,毛泽东、周恩来等先后登船,开始渡河。大约20分钟后,渡船到达黄河对岸的山西临县高家塔村。东渡成功后,毛泽东回望黄河对岸的陕北大地,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至此,毛泽东结束了转战陕北的艰苦岁月,离开了他生活和战斗过13个春秋的陕北,离开了榆林。这次顺利东渡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新起点。伴随着东渡的顺利进行,蒋介石反动政权摇摇欲坠,而中国革命即将迎来全国胜利的曙光。

 

东渡黄河后,毛泽东一行先后来到中央后委驻地山西临县双塔村、晋绥军区驻地兴县蔡家崖,后又经苛岚、五寨、神池、雁门关等地,最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村。在东渡整整一年后的1949年3月23日,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又带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出发,开始向北平进发。仅仅半年后,1949年9月份,全国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陕北是个好地方”

 

毛泽东离开陕北时,为什么要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宋金梅说,1935年当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踏上陕北这片土地时,只有7000余人,加上陕北的红十五军团和后来到达的红二、红四方面军以及原有的陕北红军,总兵力不过两三万人。但毛泽东坐镇陕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历经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接着又粉碎了蒋介石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到东渡黄河时,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总兵力已达240多万,全国党员总人数由1935年的不足4万,发展到120多万;全国红色根据地在仅有的占地面积不足4万平方公里的陕北根据地的基础上,又建成西北、华北、山东、东北、豫苏皖鄂等19个,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

 

同时,《毛泽东选集》四卷共有159篇文章,其中在陕北撰写的就有113篇,占70%之多。在陕北的13年,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13年,也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走向辉煌的13年,陕北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陕北的梁峁沟壑、勤劳朴实的人民,也令毛泽东难以割舍,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深情地说道:“陕北是个好地方”。

 

东渡黄河纪念公园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0多年后,为纪念毛泽东东渡黄河这一光辉历史,牢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斗争的伟大历程,2018年,吴堡县在川口村建成一座“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

 

据了解,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总占地105亩,公园里有毛主席东渡纪念碑、东渡号纪念船、东渡黄河雕塑以及转战陕北浮雕等,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以来,每天来公园开展党员活动、现场上党课的党组织、党员干部络绎不绝。

 

 

 

转战陕北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1947年3月18日,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历时1年零5天,行程2000余里,先后在我市的清涧、绥德、子洲、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等8个县区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如今这段光辉的历史已过去70多年,但“转战陕北精神”却在激励着我们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正如榆林市委党校党史学者贺启章说:“党中央、毛泽东和西北野战军在转战陕北期间,表现出心系大局、不畏艰险的担当精神;表现出蔑视强敌、大义勇为的英雄气概;始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这对榆林乃至全国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榆林的党员干部要以此为激励,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