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的末尾署明了写作的地点:“北京清华园”,但这个月色掩映的荷塘究竟是在哪里,却引发过不小的争议。 清华园内有大小两座池塘,塘内皆植有荷花。小池塘在“水木清华”,旁有一座“自清亭”的雕像,还有一尊朱自清塑像,很多人就因此把这座池塘附会为《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其实,荷塘漫步的故事发生在海淀区清华大学的园中园——近春园内,也是朱自清先生的故居。 飞阁凌芳树,华池落彩云。今天,我们一起来“云”逛清华园,了解一下这所坐落在北京的高等学府。 ✦ ✦ 《荷塘月色》(节选) 作者:朱自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校名片 【历史档案】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是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从1911年到1929年最后一批留美预备生毕业,先后培养和选送留美学生1099人。 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举校南迁湖南长沙,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因战事所迫,又迁往昆明,于同年5月开学,定名为西南联大,有学生3000人,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抗战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原址复校。当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时,清华大学是一所设有理、工、文、法、农五个学院,共有26个学系,23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52年6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文、理、法、农学科均被调出,成为多科性工科大学,为建国初期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清华名人 清华景观 近春园 近春园景点的核心景观是被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及其包围着的一座岛,岛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树林掩映,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此岛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每到夏天,便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寻找"荷塘月色"的胜景。在默念着朱自清的名句时,游客们还可以在近春园东山上看到1982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写下的名篇《荷塘月色》而建的 "荷塘月色亭"。 近春园原为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之后咸丰皇帝的也曾在此居住。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位于工字厅北侧,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 "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夏季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冬季白雪落于池面,周围琼枝环绕,别有一番景致。荷塘南侧之畔垂杨掩映着的秀雅古建筑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 "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荷塘西侧可见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断,远远可闻水声,令人心旷神怡。因其幽雅的环境,水木清华常被清华学子选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 天文台 清华天文台的前身是建成于1931年夏的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为了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办出一流的气象学,学校投资三万三千余元修建了此气象台,并按照国际标准条例配置仪器、设备。 遗憾的是,到了1952年,随着清华的院系调整,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由于长时间的无人照看、维修,气象台越来越破旧。直到1997年,清华大学才改变了"无法无天"(法律和天文)的状况,随着天体物理学科的逐步建成,气象台也更名为天文台。 短短的几十年间,从这座白色八角形的塔中走出了哈佛、MIT等美国超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及博士后十几名。清华天体物理在评估中胜过了许多天文学研究历史悠久的学校,名列前茅。天文台的建筑也被注入了水晶的纪念碑,向世人昭示"清华速度"。 闻亭钟声 闻亭位于大礼堂西侧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闻亭原为一座钟亭,建校初即有之,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钟声清脆,远及海淀。 七七事变后,清华园落入日寇之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及亭下铜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为了纪念在昆明遇害的闻一多先生,特将钟亭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由闻一多先生1921年的同级同学集资建成,"闻亭"二字由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亭内大钟原悬挂于颐和园东大门对面,抗战胜利后移至此处。1986年清华师生在闻一多先生逝世40周年之际,修建了闻一多雕像,使"闻亭"景观益显庄严美观。 蓝天白云之下,闻亭高耸颇有君子之风;水木清华之侧,钟鸣瓦釜宛若天籁之音;苍松翠柏之间,友山提笔尽抒爱国之志。 古月堂 古月堂为清华园古建庭院之一,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这处独立的小庭院总建筑面积约670平方米,门前两只白色石狮,最具特色的垂花门至今保存完好。 古月堂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清华大学建校后成为教师宿舍。院内宁静幽雅,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1928年,清华初招女生,古月堂被辟为清华女生宿舍。汪健君先生有诗记曰:"古月堂前几变更,昔年济济聚群英。一从女禁开黉畲,两度繁花共月明。" 古月堂目前为学校总务机关与外事部门办公所在地。 二校门 二校门位于清华主干道之一清华路,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认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站在清华路,北望二校门,可遥看清华大礼堂、日晷和清华学堂等景观。 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今日的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春夏秋冬,年年岁岁,时光荏苒,矗立在校园主干道上的二校门,在风雨中,默默见证着清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 该书讲述了知名清华校友、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少年努力读书,青年刻苦钻研的时光,尤为全面地呈现了他勇于为祖国的科学创新担当重任,乃至奋斗到生命尽头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优秀品格。 听 清 华 水天一色,秋月春花。清华大学不仅是学子们的知识殿堂,校园内风格多样的建筑,每一处都有它独特的故事,诉说着中华百年的历史。游在清华,就像走进了一本厚重的史书,让人心生敬畏和向往。 华阴市图书馆 主要面向读者提供互动类功能:图书查询、借阅信息查询、书刊续借、预约委托查询、图书推荐、证件挂失、投票统计;提醒类信息主动推送功能:借书还书成功通知、图书到期提醒通知、预约图书到馆通知超期催还通知;信息发布功能:通知、讲座等发放及查询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