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山之下,济水之南,泉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泉生济南。 提起济南这座拥有七十二名泉的“泉城”,首先想到的莫过于小学课本中老舍笔下的趵突泉:“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幽静极了。”毫不夸张地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半分泉水半分山,济南胜事称天然。济南的美景,是泉水与山脉共同构成的。在这里,泉水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今天,让我们沿着老舍先生的足迹,深入探访这座“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千年古城。
✦ ✦ 《趵突泉的欣赏》 (节选) 作者:老舍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 城市名片 【历史档案】 济南这部“史书”十分厚重耐读。有八千年泉水史,更是中华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 灵岩寺内的宋代彩塑罗汉,以及隋代的大佛,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贵资料。 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录了谭人所作的讽刺诗《大东》,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济南的文献记载,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1986年12月,济南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跟着名人游泉城 食在泉城 把子肉 把子肉是济南传统鲁菜,其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时期。早年间,鲁地即流传有用草绳捆扎五花肉,加以酱油炖煮而成的把子肉,其味入口即化,香而不腻。 “把子肉”的来历,据说与古时的公祭有关。相传古人公祭之后,要把祭祀用的肉切成长方块分给参祭众人,由于这种长方肉块分割时必须扎缚上青蒲草或马蔺草,形成“扎把”的形式,故称“把子肉”。参祭的人把这些肉拿回家用酱炖着吃,渐渐就有了把子肉这种特定的美味吃食。 甜沫 甜沫是一种以小米面为主熬煮的咸粥,济南人又俗称之为“五香甜沫”。甜沫源于豫北地区的豆沫,后经过传播,流传至山东济南,成为济南的一种特色传统名点。作为一款大众化的粥类美食,甜沫也被誉为泉城二怪之一。 关于甜沫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但有一种说法较为合理且能自圆其说。据传,最早的名称并非甜沫,而是被称为“添末儿”。当时,人们在煮好的粥中加入粉条、蔬菜、花生、调料等食材,这些食材被统称为“末儿”,使得粥的口感更加丰富美味。因此,添末儿这一名称便广为流传。后来,人们根据谐音将其雅化为“甜沫”。 奶汤蒲菜 产自济南大明湖的蒲菜,其形似茭白,其味似笋,配苔菜花、冬菇、火腿片加奶汤烹制,入口清淡味美,回味醇厚悠长,这便是“济南汤菜之冠”——奶汤蒲菜,同时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美味。 奶汤蒲菜早在明清时期便极有名气,至今盛名犹存。诗人臧克家在散文《家乡菜味》中曾提到:“大明湖里,荷花中间,有不少蒲菜,挺着嫩绿的身子。” 绿色如翡翠的蒲菜,白如脂玉,加上火腿茸点缀,白绿红卖相清新可人。汤是吊制的奶汤,口味宽厚,温润绵长、色白香醇,一勺浓汤入口,味蕾舒展开来,加之蒲菜鲜嫩,清口不腻。 黄家烤肉 黄家烤肉是济南的一道非遗名吃,该美食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年历史,当地人亦把它称作烧肉。 “黄家烤肉”制作工艺2008年被收入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卷,2010年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黄家烤肉的起源,流传着一段耐人寻味的佳话。相传很多年前,有一位姓黄的官员,他在朝中任职,平日里常享用烤羊肉和烤牛肉,久而久之,他对这些肉类产生了厌倦感。于是便突发奇想,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为何不尝试将猪肉也用烤制的方式烹调呢?于是,他开始亲自实践,杀猪烤肉,这种创新的烹饪方法在黄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到了明朝末年,终于发展到用特制的炉子整猪烤制的独特手艺,成为驰名全国的风味名吃。 济南这座城市,正如老舍先生描述的那样:"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华阴市图书馆 主要面向读者提供互动类功能:图书查询、借阅信息查询、书刊续借、预约委托查询、图书推荐、证件挂失、投票统计;提醒类信息主动推送功能:借书还书成功通知、图书到期提醒通知、预约图书到馆通知超期催还通知;信息发布功能:通知、讲座等发放及查询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