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而清正廉洁,则是百姓对为官者的最大期盼。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廉政故事,在华夏文化中已成经典。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段颁奖词道出了杨善洲的一生。 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位,在岗期间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之初,他积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原来缺粮的保山成为了“滇西粮仓”,被称为“粮书记”。1988年,杨善洲光荣退休,但他放弃了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用22年的耕耘,将荒野变为绿洲,身体力行地践行了“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 尽管杨善洲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负责人,但他从不向林场索要报酬。工作时,他与其他的林场工人同吃同住,起早贪黑地劳动,将自己无私地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当中。2009年,杨善洲把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杨善洲一生清正廉洁,艰苦朴素,敢于担当,不忘初心。他深深地扎根于基层中,不懈奋斗,用一生践行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职责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