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史 蓓
诵读内容:西周时,今华州区属王畿之地,由西周王室直接管理。称“郑”或“南郑”。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先秦时期著名的诸侯国郑国于此年创建。郑国开国国君名“友”,又称多友,或称多父,或称桓友,是周厉王少子,周宣王之弟(有说是母弟,有说是庶弟)。他死后的谥号为“桓公”,故历史上称其为“郑桓公”。郑桓公早年事迹,在古代史籍中不见记载。
1980年11月,在陕西长安县出土了一件铜鼎,上有铭文,考古界称为“多友鼎”。经专家考证,铭文记载了郑桓公早年,曾率兵车迎击进犯周境的北方部族猃狁,并取得胜利,时间约为周宣王十六年(前812)至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之间。
郑桓公受封建郑国后,居棫林,即都城在棫林,棫林后又称咸林位置在今华州区东北部,大体方位约在今柳枝镇与下庙镇相交毗邻之处。后不知何故,又将都城迁至“拾”地,今柳枝镇北仍有拾村,即为此地。
郑桓公建郑国后,治国有方,深得郑国百姓爱戴。至周宣王死,周幽王即位后的周幽王八年(前774),郑桓公被任命为周朝的王室司徒。司徒是王室六卿之一,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郑桓公在司徒任上,对周民和协安抚,赢得周民的欢心。据说《诗经》中的《缁衣》,即为歌颂郑桓公而作。但周幽王宠爱褒后,昏庸腐败,以至天下动荡不安。郑桓公看出西周王朝前途不保,便思退路,遂问计于太史伯。太史伯又称史伯,名颖,为周幽王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编写史书,兼管祭祀等事。太史伯劝郑桓公将郑国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以东,黄河、济河之南地区。郑桓公听从太史伯的建议,在请示了周幽王以后,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在商人的协助下,将家属、部族和财产寄存到洛邑以东的东虢国(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国(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之间,这两国献出十邑供郑民居住,这一行动为以后迁国打下基础。周幽王十一年(前771),西北部族犬戎攻破西周,将周幽王杀死于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之下,郑桓公也同时同地遇难。郑国人立郑桓公之子为国君,即郑武公。郑武公、晋文侯、秦襄公等护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从镐京(今西安西)迁到洛邑,建立了东周。郑武公也于周平王二年(前769)灭掉郐国,郑国也随之全部东迁。
郑国东迁后,郑国故地,人称“古郑”或“旧郑”,因在新郑国之西,又称为西郑。
东迁后的郑国,为春秋时的强国之一,以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其遗族以国名为氏,这就是“郑”姓的来历,郑国的开国国君郑桓公也因此成为天下郑氏的共同始祖,而华州区则成为天下郑氏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