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提问学生长大后想干什么,回答科学家、发明家、书法家、冠军的人少了。青少年崇拜“明星偶像”,出现了粉丝文化、饭圈文化,他们爱明星偶像胜过爱自己和至亲,为了“追星”疯狂的花费金钱和精力,盲目追星行为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辍学追星,有的孩子节衣缩食为明星打榜……我们应该让他们看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用一盏灯点亮千万盏灯,
呕心沥血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孩子,这才是你要追的明星!
明星之“战斗的无神论者”——王充。
王充(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人。东汉时期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著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只有《论衡》保存下来。王充的代表作《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分析万物的异同,探讨了宇宙运作、传染病起源、农业虫害起源等科学问题,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所看重,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著作。
人物历程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王充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
建武八年(32年),王充六岁时,父母尚存。在家接受认字写字的教育,有成年人的气派。
建武十年(34年),王充进书馆学习,书馆里一百多人中只有他没有什么过失,书法日益进步。
建武十一年(35年),王充学完识字课程,离开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
建武十三年(37年),王充十一岁时,其父已去世。
建武二十年(44年),王充见到扶风人班彪。当时班彪儿子班固十三岁,王充抚其背对班彪说:“此儿必记汉事。”
受业太学
18岁左右,王充到京师雒阳,在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段落章句,由于家贫无书,常到洛阳市肆上读书,过目成诵,因而通晓众多流派的学说。
建武二十四年(48年),王充在上虞县任掾功曹,在都尉府的职位也是掾功曹;后来在会稽太守府任掾五官功曹行事。因为多次谏争与上级意见不合而离去。因隐退闲居,旧友离去,于是创作《讥俗节义》十二篇。又思考人君的政务,因此创作《政务》之书。
居家著书
明帝永平二年(59年)后,王充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授生徒。王充喜好论辩,开始好似诡辩,最终确有实理。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
徙家避难
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王充徙家避难扬州,至丹阳、九江、庐江。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自纪篇》云“后入为治中”,即本传“转治中”。王充明言“诣扬州,后入为治中”,则“入州为从事”当在此时。
章和二年(88年),王充罢州家居,自免还家。同郡友人谢夷吾上书举荐王充之才学。汉章帝特诏公车征之,因病不能成行。
和帝永元元年(89年),王充续写《讲瑞篇》文稿。
病卒于家
永元年间,王充年近七十,辞官家居,创作《养性》之书,共十六篇。不久,卒于家中。
教育理念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王充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所著的《论衡》实际上是一部针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和浮妄的世书俗说,论其是非,辨其真伪的书籍。在《论衡》中,王充提出了与董仲舒的神学化儒家明显对立的几个论点。
(1)“天道自然”:王充认为,无论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动天,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天没有意志,所以不可能创造万物。天不仅不可能创造万物,而且它本身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不生不灭,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人也是由“元气”构成的,皇帝和老百姓都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3)人死神灭: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人死灵魂不灭的说法,王充认为,所谓的灵魂,就是人的精神。精神是依赖人的形体而存在的。人死了,形体失去了活力,人的精神也就消散了。
2.关于教育作用和培养目标
(1)人性论
他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正性、随性、遭性。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王充把禀有“五常之性”作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
“随者,随父母之性也。”王充认为,这与各人禀受五常之气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气的比例和多少有关,是受父母影响的结果,属人性的祖先遗传方面。
“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母亲怀孕期间,母体内、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可以改变五常之气的比例,甚至使其中的某个方面残缺不全。
(2)教育对人的作用
王充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教育不仅可以改造人性,更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
①他强调胎教。孕妇应该保证胎儿发育阶段内外环境的和谐,让出生后的幼儿在走向自身发展的道路之前有个良好的起点。
②教育决定人性的发展方向。人出生之时,由于影响人性的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人性有优劣之分。虽有优劣之分,但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可以改变的。对于劣质的人,仍然可以教育。
(3)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王充重视知识的力量。还认识到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所表现的隐效性。他认为,教育本身好像不产生任何效益,但它是那些直接产生效益的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王充极其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作为其他事业基础的作用。
3.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
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成五个级别,他们分别是: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王充的培养目标是文人和鸿儒。
文吏指受过识字教育,但不理解文章深意的人。
儒生指知识结构仅限于儒学,无法博古通今的人。
通人指掌握了丰富的书本知识,但不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起来,缺乏理论思维能力的人。
文人指知识渊博,能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能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政治结合起来的人。
鸿儒指知识分子中最高级的一层,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
可见,王充是把培养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4.“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
王充认为,不仅学儒家学术,诸子百家的学说同样需要学习。知识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凡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积累下来的一切文化知识都应当学习。善于学的人,“其于道术,无所不包。”
5.论学习
(1)学知与闻见
“闻见”是圣人积累经验知识的一个基本手段。王充认为人既要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积累生活经验,也要广闻博览,通过书本或其他间接途径吸收他人的生活经验、他人的思想、接受间接知识。
(2)思考与求是
缺乏闻见,缺乏学问,就失去了推知事物的依据,思维便缺乏感觉基础。王充认为,要使理论成立,不仅仅要有雄辩的推理,更要有事实的根据,有实践的检验。
(3)“问难”与“距师”
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打破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心理。为了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创造可以充分激发思维的学习情境,形成“师弟子相诃难”的学风。
人物评价
谢夷吾:“充之天才,非学所加,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刘白、司马迁,不能过也。”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至于述其祖父顽很,以自表所长,傎亦甚焉。”
章太炎:“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王充《论衡》可称为卓异的著述。”(《国学概论·国学的派别》)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王充《论衡》实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
黄侃《汉唐玄学论》:“东汉作者,断推王充。《论衡》之作,取鬼神、阴阳及凡虚言、谰语,摧毁无余。自西京而降,至此时而有此作,正如久行荆棘,忽得康衢,欢忭宁有量耶。”(《黄侃论学杂著》)
胡适《王充的论衡》:“中国的思想若不经过这一番破坏的批评,决不能有汉末与魏晋的大解放。王充哲学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转机。他不但在破坏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扫除西汉的乌烟瘴气,替东汉以后的思想打开一条大路;并且在建设的方面,提倡自然主义,恢复西汉初期的道家哲学,替后来魏晋的自然派哲学打下一个伟大的新基础。”
广大的青少年们请再一次记住他的名字 —— 王充。这才是你要追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