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荐读 |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徐则臣《北上》(第7期)
馆员荐读第7期来啦!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另一部获奖作品,徐则臣的《北上》。
在《北上》中,作者以独出心裁的叙事技法为大运河立传。在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中,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命运、追寻与梦想次第展开,并最终汇入中国精神的深厚处和高远处。围绕大运河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中国人的传统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在21世纪新的世界视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现。
【书籍信息】
书名:《北上》
作者:徐则臣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索书号:I247.57 1401
馆藏位置:阎良区图书馆一楼
【作者简介】
徐则臣,著名作家。著有《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青云谷童话》等。《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同名小说集获“2016中国好书奖 ”。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第六届香港“红楼梦奖”决审团奖。长篇小说《王城如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被台湾《镜周刊》评为“2017年度华文十大好书”。
【内容概述】
自1901年至2014年,百余年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故事早已被岁月掩埋,真实面貌难以辨认,只得任由我们装扮。书中的故事也是如此,一条贯穿南北的运河,见证了数代人的生活。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线叙事手法,在时空交错之间,将故事娓娓道来。
1901年,保罗·迪马克,一名自诩“小波罗”的意大利人,因仰慕马可·波罗而来到中国。他从无锡沿运河北上,却不幸途中离世。这一路上,他与翻译谢平遥、厨师邵常来、船夫徒弟周义彦,以及后加入的护送人员孙过程结伴而行。
在读者以为这只是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一段经历时,作者却将时间线切至2012年,一个世世代代依靠运河跑船维生的家族。到了邵星池这一代,跑船事业被放弃,作者在这条时间线中为我们展现了运河上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观念的碰撞。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惊喜地发现,这个邵氏家族原来是1901年那个厨师邵常来的后代。
在我们试图探寻邵星池新生活之际,故事突然转折,来到了2014年。这时,一个名叫谢望和的人,正在制作拍摄关于大运河的节目——《大河潭》。他为了节目从北京南下,回到父亲的故乡,遇见了孙宴临,揭开了家族曾经的恩怨,也无意间得知依傍着运河而生的人们对于北上的执着。至此,我们已然明了,谢望和也与1901年那条北上的船有着不解之缘。
随后,故事带领我们走进一家连锁民宿——小博物馆,主人公周海阔,无疑是周义彦的后代。由于周义彦当年带走了小波罗的记事本,这个家族世代都学会了意大利语。在周海阔的小博物馆民宿中,那些与1901年北上相关的人物再次聚集。
当我们以为故事已渐趋明朗时,作者又带我们回到了1900年。小波罗的弟弟,费德尔·迪马克,这个真正受到马可·波罗影响的人,在中国生活了34年,娶了中国妻子,改名换姓,最终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马福德。马福德与秦如玉的爱情故事令人潸然泪下。他们的后代马思忆、胡念之的经历虽是一笔带过,却让人浮想联翩。故事的缘起,作者巧妙地安排在了最后,这样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在追溯角色人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更多的惊喜。
在这跨越百年的故事里,我们可以认识众多围绕大运河生活的人。他们的故事构成了大运河的过去和现在。对于时间和大运河而言,他们也许不值一提,但却是运河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样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让运河活了起来。故事的最后,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曾经穿梭在水上的人们,成为了运河历史的见证,面孔也逐渐清晰。
最后,欢迎各位读者前来阎良区图书馆浏览借阅,在阅读中穿越时空,感受这段跨越百年的运河故事,与那些鲜活的人物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