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康沟记
文/王文超
岁次甲辰,时维仲夏,文友相邀,予幸赴东塬之下,访康沟胜境。初闻其名,神思已往,仿若明珠隐于岁月渊薮,韵含历史之厚重、山川之灵秀、传说之谲秘,心向往之。
康沟者,又名东阳谷,静卧东塬之北麓,去老县城仅十里之遥。此地有泉,虽涓涓细流,然史传典故,纷纭其间,素为文人雅士之所青睐。入其地,信步而行,如入桃源,尘世纷扰,皆抛脑后。
忆昔时,溪水潺潺,终年不绝,其声悠悠,若天籁之音,为斯土添灵动之韵。两岸绿树,蓊郁葱茏,如忠勇卫士,护此静谷。日光穿林,碎影斑驳,似梦似幻。昔日渭南,有湭河之水、东阳谷水与杜化谷水,一并奔注渭河,若大地血脉,滋养生灵,孕育故事万千。
东晋之时,风云变幻,然亦多才情智慧之士。陇西名士王嘉,心怀天下,学富五车,为东阳谷之美景所诱,曾隐居于此,讲学授业。遥想彼时,王嘉或坐溪边巨石之上,与诸弟子围聚,论天地至理,谈古今兴衰。其声悠悠,回荡谷中,与溪水潺潺、鸟鸣嘤嘤相融,成和谐之景。其思想若种子,播撒斯土,生根发芽,泽被后世。
时光流转,至隋大业二年,崇业宫于斯地拔地而起。宫成,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尽显皇家威严。天子车驾曾临,华服官员往来,宫廷礼仪文化,自此传入,东阳谷与外界,联系愈密。此宫者,非独权力之象征,实乃历史之见证,历经隋之兴衰,饱览岁月沧桑。
唐,传奇之世也。玄宗时,兵部侍郎王宗嗣,战功赫赫,其故事流传千古。他卒后葬于塬头,似将一生与斯土相系,盖欲永望灵泉,护佑一方也。或有后人墓前凭吊,缅怀其功,感叹其生平。岁月风雨,虽使墓葬斑驳,然其故事,已融入东阳谷历史,永不磨灭。
明万历间,康氏一族,自阳郭镇康坡徙居于此。如勤勉拓荒者,垦田筑舍,繁衍生息。岁月迁延,康氏渐盛,此地遂称康家沟。彼等春耕秋收,生活平凡,却满含希望温情。朝迎旭日,暮送晚霞,皆见证其辛勤;每有收获,皆浸透着汗水与喜悦。其故事,乃康沟历史中至朴至真之章。
今康沟村,已并入向阳办东王村。南依东塬,其峰峦叠嶂,泉水沽沽,宛如仙境,若天然屏障,守护斯土。北临渭河,波涛汤汤,流岁月之记忆。俯瞰平原,麦浪翻涌,尽显生命蓬勃。树木参差,枝丫相合,成独特静谧之境,此乃天工巧琢,使康沟灵气四溢。
康沟民间传说,最引人者,当属喇嘛盗金猪之事。传某夜,喇嘛师徒二人,闻康沟有金猪传说,顿生贪念,欲盗之。先于湭河川宋村盗得公猪,又逐母猪至康沟。母猪无路可逃,慌乱间,钻入地下。喇嘛心有不甘,奋力掘地。掘时,清泉忽涌。喇嘛惊怒,问当地人此地何名,答曰“康家沟”。彼等不知,“糠”乃猪之美食,一语道破天机,金猪自是难盗。此泉,人谓之“母猪尿”。神奇之处在于,沟内泉多,唯此泉最大,终年涌流成溪,为村民提供生活之水,亦润育土地,庄稼丰茂,村民受益无穷。此传说奇幻,既为康沟添神秘色彩,更显当地人对故土之热爱敬畏。
当地人依康沟地形地貌,编有康家沟八大景,各有独特韵味。环凹里百鸟朝凤,每至清晨,阳光初照,百鸟翔集,鸣声婉转,似朝拜此地神灵,满是生机活力。蒸馍嘴圆若鸡蛋,形象比喻,令人捧腹,尽显当地人对生活之细致观察与幽默风趣。牛鼻梁如青山卧牛,连绵起伏,守护一方。南窑里母猪尿长流,与传说呼应,那不息清泉,似在诉说神秘往事。小渠里苇子摇曳,村民持竿劳作,田园风光,扑面而来。老母庙火光常显,闪烁间,似有神灵庇佑,予人安宁希望。黑虎潭深藏岁月,见证历史变迁,神秘莫测。胶泥崖怪象丛生,仿若天公恶作剧,引人好奇探索。
更引人者,村人因沟筑坝,拦泉生湖,状若葫芦,竟成一景。湖水清冽,难度深浅,唯见云影摇曳,鱼鳞斑斑点点。时见钓者环绕,垂杆撒网,寻鲤觅鲫,听鸟闻蝉。未知诸物娱人,亦或人娱诸物也。
漫步康沟,仿若能感历史之脉动。一草一木,皆含故事;一山一水,俱是文章。自东晋王嘉隐居讲学,至隋崇业宫兴建;从唐王宗嗣墓葬,到明康氏迁入;神秘喇嘛盗猪传说,独特康家沟八大景,康沟历史,宛如一部宏富史书,满卷故事。历经朝代更迭,岁月变迁,其独特魅力,从未稍减。此乃自然之厚赐,历史之传承。来日方长,康沟或有新故事上演,但其所承历史文化,必永留人心,为珍贵记忆。
作者简介
王文超,男,渭南市临渭区党史研究室干部,书画家。现为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渭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渭南市临渭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转载:桃花源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