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岐图百科丨世界非遗看中国:中国篆刻 —— 方寸之间 气象万千

2025-05-02 12:51:56 129

中国篆刻

以石材为纸笺

以刻刀为妙笔

于方寸之间镌刻岁月痕迹

勾勒文化脉络

图片

非遗名片


图片

项目名称:中国篆刻

项目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列入年份:2009年

项目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片

世界非遗看中国

图片


图片

项目介绍


图片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人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篆刻艺术的创作过程,需经过篆法、章法、刀法三个基本环节。篆法是对文字进行艺术处理,使之符合印章的美感要求;章法是对印面文字的布局安排,讲究虚实相生、疏密得当;刀法则是用刻刀在石材上进行雕琢,体现创作者的功力和风格。

图片
图片

历史发展

中国篆刻的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当时的陶玺、铜玺已具雏形。春秋战国时期,玺印广泛使用,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秦汉时期是篆刻艺术的鼎盛阶段,是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唐宋元时期,篆刻艺术在文人阶层中逐渐兴起,印学理论也开始出现。明清时期,流派纷呈,篆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众多风格独特的流派,如徽派、浙派等。

近现代以来,篆刻艺术在传承中继续发展,篆刻家们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篆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

▲黄铜柱纽“中正殿念经处图记”印

故宫博物院馆藏

图片

核心内容

篆法之妙

篆法是篆刻的基础。篆刻家需对篆书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能够根据印面的需要,对文字进行变形、夸张、增减等艺术处理,使文字既保持篆书的基本形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章法之美

章法是印面的布局艺术。它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安排文字的位置、大小、疏密等关系,使整个印面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好的章法,能使印面产生虚实相生、错落有致、气势连贯的艺术感染力。

刀法之韵

刀法是篆刻的关键。不同的刀法可以产生不同的线条效果,如冲刀的爽利流畅、切刀的苍劲古朴等。篆刻家通过运用不同的刀法,来表现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意图,赋予印章独特的韵味。

图片

世界非遗看中国

图片


图片

传承与发展


图片
图片

传承价值

文化价值:中国篆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古代的文字学、历史学、美学等紧密相连。每一方印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

艺术价值:篆刻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线条的变化、布局的精妙、刀法的韵味,都能给人带来极高的艺术享受。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和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教育价值:学习篆刻有助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篆刻创作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耐心,能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促进大脑的发育。同时,还能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图片
图片

传承与创新

师徒传承:中国篆刻艺术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师徒传承。篆刻家们通过言传身教,将篆刻技艺、审美观念、艺术理念等传授给弟子。这种传承方式能够保证篆刻艺术的纯正性和独特性,使优秀的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学校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篆刻艺术纳入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开设了不同层次的篆刻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文化、基本技法、工具材料等知识,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创新传播:篆刻艺术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线上展览、短视频等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篆刻。将篆刻与现代设计、文创产品等相结合,拓展了篆刻艺术的表现空间。此外,一些篆刻艺术家还尝试将篆刻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探索出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图片


▲韩约素 “口衔明月喷芙蓉”牙章

上海博物馆馆藏

世界非遗看中国

图片


图片

参观体验


图片
图片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作为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学术团体,被誉为 “天下第一名社”。社内珍藏着海量精美的历代印章、印谱及与篆刻相关的文物资料,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篆刻爱好者和艺术家,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国篆刻艺术的重要阵地。

图片
图片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印章收藏丰富,涵盖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各个时期。其藏品中,既有名家篆刻作品,也有普通的实用印章,全面展示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艺术成就。馆内还经常举办与篆刻相关的展览和学术活动,为篆刻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图片

世界非遗看中国

图片

中国篆刻,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承和弘扬中国篆刻艺术,让这方小小的印章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续写华夏文明的辉煌篇章。

内容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西泠印社。

本文用于公益宣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完—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