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名家谈读书 | 王蒙:阅读永远是不可动摇的

2025-08-21 13:59:21 47

作者: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

来源:摘编自《中国人的思路》,王蒙 著,2018年外文出版社出版

图片

网络正全方位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包括文学生活。网络时代的阅读,也无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以我个人为例,前四十年,周末的主要活动是读书,读书给了我对生活的发现、感触、理解与方向,读书充实了我的青春,读书满足了我太多的精神需求可是现在我花时间最多的是看电视、上网,第三才是阅读。

图片

阅读永远是不可动摇的

古今中外,提倡读书的说法有千千万万“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家都非常提倡读书。提倡阅读,也是中国的国策,“全民阅读”也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但有趣的是,也存在一些表面上贬低或是用消极态度来谈阅读的说法。庄子说,书就像一个人留下的旧鞋印。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强大,常随机应变,把人的经验、思想和知识写成书,就像画了一个鞋印。但鞋印不等于鞋,鞋不等于脚,脚又不等于人。所以,他贬低书。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扬州运河公园的亭子上,也有一副老对联——“从来名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甚至连毛泽东主席都说过,“有些人书读得越多越蠢。”但毛泽东主席也说过很多提倡读书的话。比如,他在晚年还提出,“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所以,他是提倡读书的,但也批评本本主义和读书读成书呆子的现象。

当下,人们越来越感到知识、思维能力、精神品质对人的重要。尤其当中国处在一个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担忧,就是我们的精神品质、知识储备都达不到应有的状态。虽然物质生活改善了、提高了,但是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改善和提高。这个时候,人们希望有更好的演出、电影电视节目等可看,还有各种业余活动。但尤其需要的是阅读,最简单、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阅读。

不管网络、新媒体、多媒体对阅读有什么样的冲击,阅读是不可动摇的。阅读永远是最深刻的,阅读永远是一个思维和发现的过程。绝对不能让浏览冲击了我们的阅读,绝对不能让我们白痴化、傻瓜化、平面化。只会浏览的脑子是平面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阅读。

图片

阅读能不能被替代?

网络时代,由于新媒体和多媒体的发展,使得原来那种认真阅读的方式有所变革。手机、电脑等能够代替人大脑的一部分功能,譬如说记忆、排列、查找等。但任何能够代替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工具,在给予人类巨大帮助和推动的同时,也会削弱人类固有的部分能力,电脑越先进、越方便,你的有些能力就会下降。

孟子早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而看到、听到的都是外物。古人说的“物”,不是指今天所说的物质和精神,而是指外物,即客观的东西。如果只被外物牵着鼻子走,就可能上当。而经过思索、判断、选择和分析,才能成为一个有头脑、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孔子说得更有意思,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就是你学到一些东西,但不会思考、消化、选择和分析,就像只吃东西不消化一样,脑子里只是一大堆垃圾“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你既不接受新的事物,也不肯学习,只是整天想这想那,就有走火入魔的危险。我觉得这两句话很好玩,可以换个词来表达。什么叫“学而不思则罔”?光学不会思考,就变成了网虫。整天上网的人,每天接收一千条信息,他能记住哪条?又能分析哪条?“思而不学”就更有意思了,就是自以为有思想,但却什么信息、什么知识都没掌握。什么叫“殆”?就是指英文死die“思而不学则殆”,谁作谁“殆”,有点“nozuonodie”的意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做了一个调查,统计网民们最看不下去的书,排在第一名的是《红楼梦》。凡是名著,网民们都看不下去。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在网民中,存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和文盲相比,喜欢上网、看段子、浏览的人是有一定知识的但在有一定知识的人当中,喜欢没完没了上网的网民是知识少的。很简单,多媒体的音像传播,更生动,更真切,更直观,更省脑力与目力,更能满足感官与观赏的需要。

同样正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的符号与依托,正是相对不那么直观真切的语言文字以及延伸为图表算式公式这些符号性的成果,使人的想象力、逻辑思辨能力、记忆力、表述力与传授能力和综合判断的能力,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书和影视产品相比较,但它是最深刻的,思维的强度最大的。而一般的音像产品,它的节奏是由音像产品所掌控的,实际你是在被动接受,和读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思维的强度是不一样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还有,阅读是我读我思我问我答我完成而多媒体的全面性使你感到,你是在被看被听被3D乃至4D被传播灌输满满。阅读多了人多半会聪明些,固然聪明不一定就正确光盘看多了,也许会变得犯傻一点。这个看法不知对不对?就是说,以多媒体代替相对枯燥一些但深刻得多也概括得多精神能力发挥空间阔大得多的读书,其结果可能是精神能力的退化,读书能读出辜鸿铭、鲁迅、胡适、钱锺书、季羡林来,看盘则不能。所以看盘的人比读书的人多多了,而认真阅读是追求精神提升的必由之路。

我丝毫没有贬低其他传播样式的意思,但是阅读是不能够被代替的,如果用声像的东西代替阅读,实际上会使自己的精神能力退化。

图片

阅读究竟是一个消费还是一个生产、一个劳动?

在大众化、市场化这样一种情形之下,我们阅读要有可读性,要好看、要有悬念、要有八卦、要有出其不意种种。总而言之,得逗得他看得下去,而且要让他自己掏钱买这个书、买这个产品,这样的话他很容易就走向消费化,消费化的阅读也是完全无罪的、是可以的,但是消费化的阅读和那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精神劳动的阅读是不一样的。

年轻的时候非常讨厌“苦读”这个词,因为我觉得阅读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怎么能苦读呢。但是现在我慢慢地感觉到苦读是必要的,跟看热热闹闹的电影,我也看“速度与激情”,跟那个相比较,阅读是要费劲的。

所以要有费劲的阅读,要有精神劳动的阅读,要有生产积累的阅读。如果只停留在消费性的趣味、过瘾、知道点新鲜情况、爆点什么料、弄几个笑话、几个稀奇古怪的段子,和真正的幽默、和真正天才的文学,根本不能相比啊。稀奇古怪的段子也可以知道一点,一晃,也就过去了。所以我提倡生产性的阅读,要把阅读当一个劳动与积累、攀登来看。

图片

能不能够攀登得更高一点?

大众化的市场情况之下,我知道咱们出版业印数都在追求高指标,我们写作人也追求印数。我还好,我还没碰到过滞销,但是我也很少碰到过畅销,我看人家销售150万册的,非常羡慕。但如果你能卖两万册,也算不错呀,现在文学的书,如果能卖两万册、五万册,那都算非常成功的了。

可是如果我们国家要停滞在这儿就完了,我们一定还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一个文化的力量、一个思想的力量、一个精神的力量,要告诉大家什么样的书是好的,什么样的书只是看看玩玩就完了,有的书看完以后扔到垃圾箱里得了,在家里占地方,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还有一些书虽然只有一万人能看明白,但是它不一样。

各种先进的技术在带来好处的同时,必定会带来人的某些能力的退化。比如说现在交通越来越方便了,所以长跑健将多出在非洲、出在肯尼亚,因为那里人上学的时候要跑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学校,太阳老高他开始往家里跑,然后天黑以后,他才能到家,所以他跑得好。智力也是一样,什么网络都给你解决了,你不用死乞白赖地背诵、记忆,你一查网络,什么都知道了,但真的假的不一定。我们越是在网络时代,越要能静下心来,以攀登高峰不畏难的精神来阅读。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把读书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变成自己国民的自觉行动。

近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包括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以及文化服务的扩大与广大受众的参与。与此同时,也有一种现象令人担忧,就是好作品淹没在平庸、苍白、空心、浅薄以及炒作、消费化、单纯娱乐化的作品当中。

文学艺术当然有娱乐消费的功能,但它们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精神瑰宝、精神能量的表现,它体现着也充实着、提升着受众的灵魂。我们应该有鲜明的、权威的、富有公信力的评论,这种评论能入情入理、立意高远、令人信服它们应该告诉世人哪些文学作品是真正优秀的乃至杰出的。我们要有一套理论与价值标准,要有对于真正好作品的体贴与把握,热情与信心,要取法乎上,攀登精神生活的高峰,不能任由那些准广告式炒作式与跟风套话式的所谓评论大行其道。同时,还要告诉受众,有些作品其实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可以包容的与此同时,评论家有权利也有义务指出这些作品是有着相当令人遗憾的方面的,是可以讨论的,是可以提出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水准更加相称的要求与期待的。

传播在文艺推广方面的作用非常大,媒体不能带低俗这个头。我们的文艺不能浸泡在营销计谋、人云亦云与装腔作势的浑水里,传媒不能成为娱乐市场的附庸,不要与娱乐市场合谋,而要有一个正大光明、高尚庄重、对文学艺术与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传媒要去呼唤经典、呼唤真正的好的文艺作品。

图片

让文化成为真正的文化

现在对于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说让地域文化成为该地域的“名片”,让文化成为效益上佳的产业,让文化塑造美好的形象,以文化推广旅游,还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文化活动招揽来客,目的在于贸易推销等等。这些说得都很好,也都有一定的可行性。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

同时文化、文艺,不仅具有“名片”等诸多功能,甚至其首要意义也还不是软实力,虽然软实力的提法意义重大,获得了普遍认同,值得认真面对与部署。

文化,首先是对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人类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成果与经验的结晶,是民族人心的寄托与凝聚,是心智与人性的拓展、积累、结晶与升华,是对真理的接近与拥抱,是人生的魅力、生活的多彩、人格的优化,是天地的美好、历史的庄严与世界的光明与温暖的源泉。

一个有志于文化、文艺的人,尤其是一个文化文艺从业者,应该有自己的品位与追求,有自己的境界与底线,有自己的志向与抱负,不能停留在市场与传媒炒作的层面,不能停止在招牌与名片的层面。招牌、名片与效益,可能有助于文化生活的发展前进,也可能尚距离真正的文化传承与积淀十万八千里,甚至可能成为对文化传统的歪曲与贬低。问题在于你能不能有对文化的真正认识与敬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重要的精神支撑,阅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发育、文化传承最重要途径和方式。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新风尚。

来源:总裁读书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公益宣传,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