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赴陕西山阳“学礼相济·知行相长”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山阳县文化馆,在古雅别致的陈列与讲解员的讲述中,探寻漫川大调、中村社火、手工挂面等山阳独有的文化遗产,于乡土烟火里触摸人类文明传承的密码。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赴陕西山阳“学礼相济·知行相长”
暑期社会实践团参观山阳县文化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漫川大调
山阳县本地传统文化
漫川大调:千年古道上的文明共鸣
漫川大调是陕南传统民间音乐瑰宝,诞生于秦楚交界的漫川关古镇。其曲调融秦腔豪迈与楚歌婉转,唱词既有 “船工号子” 的劳作场景,也有 “才子佳人” 的生活叙事。讲解员介绍,明清时漫川关作为水旱码头,南来北往的商客、工匠交融,让这一艺术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碰撞的结晶。这恰如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 —— 贸易与迁徙从未停止,文化在交流中保持兼容并蓄的生命力,正如丝绸之路乐舞互鉴,漫川大调的每段旋律,都是文明对话的鲜活注脚。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赴陕西山阳“学礼相济·知行相长”
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山阳县文化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村社火
山阳县文化馆传统习俗社火展品
中村社火:集体记忆里的生存智慧
热闹民俗仪式闻名,春节、元宵时,村民化身 “历史人物”,在锣鼓声中演绎古今故事。队伍成员发现,社火既有驱邪祈福的古老寓意,也暗含对丰收的期盼、对社群团结的强调。从人类历史看,这种集体民俗并非偶然 —— 远古先民以图腾崇拜凝聚部落,中村社火正是中国乡村 “抱团取暖” 生存智慧的延续,它用仪式感连接个体与群体、过去与现在,是维系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
山阳县文化馆传统习俗社火展品
市级文化遗产
——手工挂面
山阳县文化馆手工挂面展品
山阳手工挂面:指尖技艺里的文明传承
在文化馆非遗工坊,讲解员展示了山阳手工挂面 “一拉、二醒、三晒” 的工序:面团揉成银丝般的面条,经晾晒定型,每一步都靠匠人的经验与耐心。这种技艺在山阳流传数百年,从家庭作坊到非遗项目,背后是人类对 “食物” 的永恒追求;从陶器制作到手工技艺,人类文明进步离不开对 “手艺” 的坚守 —— 手工挂面的每根银丝,是劳动者对自然规律的把握,更是 “工匠精神” 的延续,印证着 “文明在实践中诞生,在传承中发展” 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