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荐读 | 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呼兰河传》——现代女作家乡土小说(第5期)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迎来了女性书写的浪潮。与鲁迅开创的批判传统不同,萧红、丁玲、凌叔华等女作家以独特的性别视角重构了乡土叙事。她们笔下的乡村不仅是社会批判的场域,更是女性命运、情感记忆和生命体验的容器。本期让我们走进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06——《呼兰河传》,感受现代女作家如何用细腻笔触描绘出一个既真实又复杂的乡土中国。
【书籍信息】
书名:《呼兰河传》
作者:张丽军 主编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索书号:I247.7 7:6
馆藏位置:阎良区图书馆一楼
【作品简介】
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第六卷收录了萧红、丁玲、凌叔华和林徽因四位作家的作品。
《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萧红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了东北乡村的四季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风俗习惯。比如《呼兰河传》中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场景,这些民俗切片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而《生死场》则采用群像式的叙事结构,串联起赵三和王婆家庭的困顿,二里半和麻面婆的麻木,成业和金枝的爱情悲剧,以及五姑姑、生着斑点的寡妇、李二婶子、李青山等一众人物的命运碎片。
丁玲的《夜》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鲜明的女性意识,展现了革命年代知识女性的精神困境。凌叔华的《绣枕》则以民国时期封建家庭为背景,通过一块精美绣枕的命运,折射出深闺少女的悲剧人生与时代桎梏。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则以北平夏日某一天(华氏九十九度高温)为时间轴,通过多线叙事勾勒了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存状态。
【精彩片段】
晚间河边蛙声震耳。蚊子从河边的草丛出发,嗡声喧闹的阵伍,迷漫着每个家庭。日间太阳也炎热起来!太阳烧上人们的皮肤,夏天,田庄上人们怨恨太阳和怨恨一个恶毒的暴力者一般。全个田间,一个大火球在那里滚转。但是王婆永久欢迎夏天。因为夏天有肥绿的叶子,肥的园林,更有夏夜会唤起王婆诗意的心田,她该开始向着夏夜述说故事。今夏她什么也不说了!她偎在窗下和睡了似的,对向幽邃的天空。
——摘自《生死场》
过去了卖麻花的,后半天,也许又来了卖凉粉的,也是在胡同口的这头喊,那头就听到了。
要买的拿着小瓦盆出去了。不买的坐在屋子一听这卖凉粉的一招呼,就知道是应烧晚饭的时候了。因为这凉粉一个整个的夏天都是在太阳偏西,他就来的,来得那么准,就像时钟一样,到了四五点钟他必来的。就像他卖凉粉专门到这一条胡同来卖似的。似乎在别的胡同里就没有为着多卖几家而耽误了这一定的时间。
卖凉粉的一过去了,一天也就快黑了。
打着拨浪鼓的货郎,一到太阳偏西,就再不进到小巷子里来,就连僻静的街他也不去了。他担着担子从大街口走回家去。
卖瓦盆的,也早都收市了。
拣绳头的,换破烂的也都回家去了。
只有卖豆腐的则又出来了。
——摘自《呼兰河传》
【结语】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萧红、丁玲、凌叔华与林徽因是其中独特且优秀的女作家。她们的作品所提供的细腻别样的女性视角展示了时代的侧面。让女性成为叙事的主体对象。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欢迎来到阎良区图书馆一楼浏览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