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荐读 | 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蜗牛在荆棘上》——国统区乡土小说(第6期)
民国时期的国统区,动荡与变革交织。在这片土地上,乡土文学如同荆棘丛中顽强生长的蜗牛,以细腻而坚韧的笔触,记录着中国乡村社会的阵痛与蜕变。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第七卷——《蜗牛在荆棘上》,收录了姚雪垠、易巩、沙汀、艾芜、路翎五位作家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
【书籍信息】
书名:《蜗牛在荆棘上》
作者:张丽军 主编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索书号:I247.7 7:7
馆藏位置:阎良区图书馆一楼
【作品简介】
本书收录的九篇小说,共同勾勒出国统区社会的苦难画卷。五位作家风格各异,却都深刻书写了时代的黑暗与民众的挣扎。
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塑造了一个从胆小怕事的农民成长为抗日战士的形象,展现了战争对普通农民的改造过程。
易巩的《杉寮村》将目光投向广东潮汕地区的乡村,以浓郁的地域特色描绘了战乱中农民的悲惨命运。张二婆一家是战乱中农民命运的缩影:儿子张大洪被强征带走,儿媳黄青叶靠挑行李艰难维生。张二婆辛苦攒钱,送给义民救济会的李庆材想买米,最终却空手而归。
沙汀的《兽道》《丁跛公》则反映了川西北地区广大农民的悲苦命运。前者描写了军阀士兵轮奸产妇致死,魏老婆子也因媳妇的遭遇而疯傻的惨剧;后者则通过基层保长丁跛公的遭遇,揭示地方封建势力的猖獗。
艾芜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带进现代文学创作中来的作家之一。《石青嫂子》《山峡中》《黄昏》以诗意的笔调书写了残酷的现实。石青嫂子被劣绅吴大老爷逼得离开了赖以生存了十几年的土地,《黄昏》中徐二嫂为生计所迫,沦落到卖女儿的悲惨境地。
路翎深入人物内心,以澎湃的心理描写展现底层民众“那种人类最原始的强力”。《饥饿的郭素娥》写矿工和下层女性的生存困境,《蜗牛在荆棘上》刻画兵丁黄述泰的思想转变历程。
【精彩片段】
女人在摊子后面垂着头,背脊弯曲,显得异常疲倦。她不伸手拿东西给她的顾客,也不收起放在摊板上的毛票。当人们好奇地望着她的时候,她就懒惰地,直率地用眼睛对着他们。她无希望,像一个不能谋生的女人。那在山峡上空悬挂着的干燥的白云,煤场上的劳动的喧哗,人们的有毒的眼睛,都显得于她全无干涉。
——摘自《饥饿的郭素娥》
黄述泰在大家所让出的位置里蹦跳,慷慨地指骂这些包庇兵役、私贩鸦片、强奸妇女、欺凌穷人、侵吞公款的绅粮们。但这些绅粮们,仿佛和秀姑一同做了那种可惊的爱情表白,仿佛在恋爱,仿佛有些羞怯,对待黄述泰是非常地温和。在先前,他们是懒散,不振作的,但在秀姑的表白里他们却活泼起来了;好像一种清醒的、善良的感情是在他们的蠢笨的躯体里苏醒了。因为这种感情被乡民们的善意的笑声刺激得更强大,他们就乐于被骂,乐于依照乡民们的期望,演起滑稽的、善良的角色来了。
乡民们,从这样的收场里,是得到了一种幸福的感觉。他们不时发出善良的笑声,赞美黄述泰的可笑和英勇,并赞美绅粮们的可笑和英勇。乡民们是沉浸在秀姑所启示的爱情里,绅粮们则是沉浸在乡民们的赞美的笑声中。他们之中,是没有一个人想到黄述泰所骂的话的严重的意义的;仿佛包庇兵役和私贩鸦片都是很有趣的事情。
——摘自《蜗牛在荆棘上》
【结语】
本书中的作品共同映照出中国农民在战乱与压迫中展现的坚韧生命力。这些小说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欢迎来到阎良区图书馆一楼浏览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