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文津好书|漫游中偶遇艺术——评《偶遇》

2025-08-03 10:55:54 6

文津图书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优秀图书推荐活动。第二十届共评选文津图书20种,文津提名图书46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文津好书”系列自第十七届推出以来,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编辑的创作心得,向读者介绍这些优秀读物。我们会不定期设置互动话题,读者朋友们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礼物。让我们一起悦读文津,品味经典吧。



20
届文津图书·社科类图书

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

巫鸿 著

上海三联书店

索书号:J05/5

馆藏地址:一楼借阅室

岐山县图书馆



“漫游是观看的延伸,偶遇是短暂的停顿。漫游不存定向,偶遇集中于一点。漫游是身体和目光的移动,偶遇是视线和思念的锁定。漫游是河流,偶遇是礁石上泛起的浪花。某一偶遇的印象驻留在记忆里,等待在未来的漫游中,被新的偶遇激活。”

                               ——引自《偶遇:在漫游中感知艺术


巫鸿教授的艺术史研究素来以严谨缜密著称,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研究的范式和方法上影响深远,可翻开《偶遇》一书,却会带来一种奇特的阅读体验:艺术中的“偶遇”,一次随机的发现,一场突来的邂逅,构成了一种对偶然性的理解。一位毕生致力于系统性艺术研究的学者,为何会对偶然性如此着迷?《偶遇》看似是对传统艺术史方法的否定,实质乃是一次深刻的范式转换,艺术史藏有一种真相:一切都无法预谋。


内页.jpg(本书内页)

在本书中,艺术史的叙事已不再是线性发展的历史框架,而是通过个人记忆的碎片,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作品,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对话:明代绘画与当代装置艺术并置,敦煌壁画与西方现代主义呼应……难道艺术可以这样随意跳跃,任意组合吗?难道艺术史所致力发现的完美体系,可以被偶然的瞬间解构和摧毁吗?事实上,巫鸿教授所追问的是:所谓艺术,难道不是观众的生命经验与艺术品的历史语境的邂逅吗?难道真正的艺术理解不是这样发生的吗?


由此,《偶遇》最引人深思之处,便在于对艺术史学科本质的反思。传统的艺术史是一座结构完整而精巧的博物馆,每件作品均在固定的脉络中得到定义和解释。而《偶遇》的艺术史,则像是一座变幻无穷的街区,不免让我们想起了波德莱尔式的漫游者(Flâneur)的生活,在游走和漫步中,与世间的一切不期而遇。这种研究姿态的转变,是巫鸿教授近年来的一次“偶然般的”转换,意义深远。这意味着,艺术史不再是关于过去的封闭知识,不再只追求系统的既定表述,其本身要成为一种开放的风景,让历史与当下、作品与观者在瞬间的机遇中相逢,艺术本身即是一种活的接触过程。正如巫鸿教授在《偶遇》一书中所说,在大英博物馆“偶遇”商周青铜器的那一刻,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与历史痕迹的感性相遇。《偶遇》提醒我们:艺术史研究正在面临一种新的异化危险:艺术品被简化为数据库中的信息点,艺术体验被降格为屏幕上的滑动操作,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与艺术真正相遇的能力?因此,“偶遇”是一种抵抗,虽表面看来是一种知识图景中的矛盾,却是一种真正生命的敞开和释放。或者说,艺术史研究的最佳状态,或许正是在充分准备与开放心态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即在“有意无意之间”,寻得艺术人生的境界。


荐书人




渠敬东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本期互动


各位读者朋友,你是否曾因某件艺术作品(绘画、音乐、建筑等)获得情感慰藉或精神力量?欢迎分享你的“艺术疗愈故事”。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