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岐图云悦读|八一建军节:铁血铸军魂 丹心映山河

2025-08-03 10:51:33 6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如惊雷划破旧中国的沉沉暗夜。这声枪响,是人民军队诞生的宣言,是民族觉醒的号角。从井冈山的星火燎原,到长征路上的铁流奔腾;从抗日战争的烽火连天,到解放战争的凯歌高奏,这支钢铁之师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忠诚与信仰谱写了中华民族最壮丽的史诗。


山河为证  岁月铭功


南昌起义油画 作者:黎冰鸿  @共产党员网


革命烽火中的中流砥柱

01


从南昌起义的星火到秋收起义的号角,从三湾改编确立“党指挥枪”到井冈山会师凝聚力量,人民军队在血火淬炼中铸就了钢铁的灵魂。长征路上,四渡赤水的神机妙算、强渡大渡河的奋不顾身、飞夺泸定桥的惊天壮举,展现了红军将士“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革命意志。他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用生命诠释忠诚。



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02


抗日战争中,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燃起燎原的抗日烽火;解放战争里,三大战役以弱胜强,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号角奏响新中国的黎明;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长津湖的冰雕连、上甘岭的坑道战,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军人的脊梁。正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所写:“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危难时刻,他们永远是最坚实的依靠。


和平年代的守护者

03


硝烟散尽,赤诚未改。新时代的子弟兵,既是捍卫主权的利剑,也是温暖民心的暖阳。2008年汶川地震,15名空降兵在5000米高空“盲跳”震中,为生命撕开通道;2020年加勒万河谷,陈红军、肖思远等戍边官兵用生命践行“大好河山,寸土不让”;2024年安徽歙县洪灾,救灾官兵蹚着齐腰深的洪水,把老人背在肩上、将孩子护在怀里……一个个震撼瞬间,勾勒出“人民子弟兵”的模样——他们是灾难中逆行的光,是寒夜里不灭的星。



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04


从也门撤侨到亚丁湾护航,从国际维和到抗疫物资运输,中国军队以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11次走出国门,航行28万余海里,为45个国家和地区送去医疗援助,被誉为“航行万里守卫和平的友谊使者”。从守护家国到拥抱世界,人民军队的担当从未改变,他们用专业与担当,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温度与力量。





字里行间 感受军魂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建军大业》

01



从黄埔军校的理想激荡到北伐战争的热血冲锋,从四一二政变的血雨腥风到南昌城头的枪声破晓……《建军大业》以史料为骨、以细节为肉,还原了人民军队初创时的艰难与坚定。书中记录着朱德率部三河坝阻击战的惨烈,也写着毛泽东三湾改编时“支部建在连上”的远见。翻开书页,仿佛能听见九十多年前的炮火嘶吼,触摸到先辈们“敢为天下先”的滚烫理想。合上书时,那句“为了让中国人民不再受欺负”的誓言,仍在耳畔回响。



《长津湖》

02



零下三四十度的长津湖,美军士兵裹着鸭绒睡袋,志愿军战士却穿着单衣啃冻土豆。《长津湖》以全景式笔触,再现了这场改变朝鲜战局的战役: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冰雕连战士保持着冲锋姿势直至冻僵……书中没有刻意渲染悲壮,却让每一个细节都直抵人心——当美军指挥官看到冰雕连时敬礼的瞬间,世界读懂了:中国军人的勇气,足以对抗钢铁与严寒。读罢合书,窗外的暖阳仿佛都带着寒意,而那些在冰雪中挺立的身影,早已刻进民族的记忆。


《雪祭》

03



从十八军进藏时“宁可饿死也不拿群众一粒青稞”的承诺,到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缺氧不缺精神”的冲锋;从川藏公路修建时每公里牺牲一位烈士的悲壮,到如今戍边官兵“海拔高斗志更高”的坚守……《雪祭》以独特视角,讲述了西藏军人与雪山共存的故事。书中有老班长在暴风雪中用身体为新兵取暖的温暖,也有年轻战士在界碑前刻下“中国”二字的郑重。这些故事让我们懂得:高原上的每一座雪山,都记得他们的忠诚;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他们的守护。








致敬军人

九十八年砥砺前行,从南昌城头的星火到神州大地的曙光,人民军队用钢枪守护和平,用热血铸就信仰。

硝烟里,他们是“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冲锋者;安宁时,他们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守护者。从加勒万河谷的界碑到和平方舟的航迹,军魂是“寸土不让”的誓言,是“向死而生”的勇气,更是“人民至上”的赤诚。

今日之中国,山河无恙,只因有人民军队的负重前行。铭记军魂,致敬八一,便是要以初心映丹心,让每一份坚守都成为强国路上的星火。



-END-

来源:岐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