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
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历经千百年的传承,
依旧照亮着华夏文明的天空,
熠熠生辉。
截至2024年12月,
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4项,
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让我们跟随中国非遗名录专题,
每期一会,
穿越时空隧道,
聆听古老技艺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感受千年文脉的悠悠传承。
01
非遗名片
中国篆刻
列入年份:2009年
非遗级别:世界级
项目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类别:传统手工艺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中国篆刻2006年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遗,2009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全球首个以印章艺术形式获此殊荣的文化遗产。
02
简介
PART1
历史发展
中国篆刻的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类似印章的物件,主要用于标识和证明,多为金属材质,图案和文字较为简单古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印章的使用逐渐普遍,形式多样。如齐、燕、三晋、楚等不同地域的古玺,在文字、章法、钮制等方面各有特色。古玺的用途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成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
秦汉时期是篆刻艺术的鼎盛阶段。秦朝统一六国后,对印章制度进行了规范和统一,规定皇帝用印称为“玺”,其他人用印称为“印”。秦印的文字以小篆为主,其特点是规整、端庄。而汉印的风格多样,包括铸印的雄浑大气、凿印的刚健有力等。印文以圆润秀丽的小篆和方峻挺健的隶书为主,整体呈现平正端庄、浑厚朴实、势韵自然、变化万千的特点。汉代的印章制度更加完善,官印的等级、材质、钮制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私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篆刻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印章的形式和风格仍然有所创新,如出现了多字印、多面印、悬针篆印等。
唐宋元时期,篆刻艺术在文人阶层中逐渐兴起,印章的使用方式开始多样化,同时,金石学的兴起推动了人们对古代印章的研究和收藏,集古印谱也开始出现,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由于纸张的广泛使用,印章的钤盖方式也从原来的封泥钤盖逐渐转变为直接在纸上钤盖。
明清时期,流派纷呈,篆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众多风格独特的流派。如浙派的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等印人,注重刀法的运用,风格古朴苍劲;徽派的邓石如则强调以书入印,将书法的笔法融入篆刻之中。
近现代篆刻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齐白石等篆刻家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为篆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篆刻艺术逐渐走向世界,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和认可。
PART2
艺术特点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篆刻家通过刀刻将书法的笔意和韵味转化为立体的印章艺术,使作品既具有书法的笔墨韵味,又展现出雕刻的立体质感。
【篆刻三法】
篆刻三法为篆刻术语,指篆法、章法、刀法。中国篆刻为篆法、章法与刀法的综合运用。
篆法:即对篆体书的认识,实为印章文字的书法。古代印章,古玺用大篆、汉印用缪篆(一种笔画屈曲缠绕的篆书),也有用鸟虫书。镌刻印章,必须识别字体,尤其是篆书,要了解字体的源流、文字的结构规律,才能将文字正确地组合在印面中。
章法:针对不同形状、大小的印面,结合不同的印文,组织整体的布局。印章文字的安排和布局,即所谓分朱布白。印章在很小的范围,以不多的文字,表现其艺术魅力,因此要求文字富有变化,其布局要丰富多彩而有艺术性。印章的布局大致分虚实疏密、欹侧均衡等艺术规律,运用者往往以增减、屈伸、挪让、呼应等方法来处理。章法除利用文字的安排外,还可利用笔画的粗细肥瘦、边框栏格的安排以及击边的方法使其有残缺趣味,来处理布局的变化。
刀法:即镌刻印章时用刀的技法,前人有用刀十三法之说,实际操作中以切刀和冲刀两法为主。切刀所刻作品线条效果凝练,冲刀所刻出的线条效果流利。古人镌刻印章用刀如用笔,以刀代笔,所以刻印刀又称铁笔。实际运用时,则须因时制宜,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刀法因人而异,由于派别不同,在用刀上也有差异。刀法的讲求,是印章迈进篆刻艺术时代的一大特点。
03
传承与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设立篆刻艺术独立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并成立“全国篆刻艺术杰出人才培训班”,以培养中国篆刻艺术领域里杰出的高端人才,为篆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输送丰厚的后备力量。如今这些篆刻艺术的高端人才已成为全国各地的业务骨干,并且承担起传授篆刻艺术的责任。
中国篆刻艺术院提出开展“让篆刻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专题研讨和实践,开展普及推广工作,扩大篆刻艺术保护传承的社会基础。2016年,在恭王府举办了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全国第一个“走向现实生活中的篆刻艺术展”,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同时积极开展展览活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篆刻艺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展览以新颖的理念、独具特色的方式,引领了当代篆刻艺术的审美风尚,创立了很多与时代审美相符合的展览新模式。
2017年起,国家电网相继出版了篆刻艺术普及读物——《国网印吧与篆刻应用》和《职工篆刻与国网印吧》,该书由中国篆刻艺术院作为专业顾问和学术指导,起到了很好的普及推广效果。
2019年,中国篆刻艺术院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中华世纪坛等单位联合主办了“印记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展”,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以“大众篆刻”为理念,在人民大众中广泛普及和推广篆刻艺术,取得重大成功。
图文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中国篆刻杂志、百度百科、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