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馆员荐读 | 《史说长安:上古周秦卷》(第1期) 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长安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之

2025-11-11 21:05:05 74

C

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长安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之一。然而许多人只知其“十三朝古都”的盛名,却不解其何以成为长安?《史说长安》解答了这一疑问,它系统梳理了从上古周秦到明清时期的长安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城市风貌,以通俗而不失严谨的笔触,将学术深度与大众阅读完美融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第一卷《史说长安:上古周秦卷》。

 

【书籍信息】

书名:史说长安:上古周秦卷

作者:王向辉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索书号:K294.11 5:1

馆藏位置:阎良区图书馆一楼

 

 

【作者简介】

王向辉,陕西长安人,历史学博士。作为深耕长安本土文化的学者,他兼具严谨的学术功底与普及历史的使命感,出版著作有《史说长安:上古周秦卷》《周宣王中兴》《战国七雄变法考》《西安十三朝》等。

【内容概述】

在渭水之滨的黄土层下,埋藏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史说长安:上古周秦卷》以西安大地为舞台,将周礼秦制的辉煌、金戈铁马的传奇,凝练成一部可触摸的“地上中国史”。

“康阜咸宁,唯斯盛地”,本书开篇揭示了长安这片土地孕育文明的先天优势。第一章从蓝田猿人讲起,重现半坡、姜寨等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文明曙光,追溯炎黄二帝作为“人文初祖”的文化记忆。

第二章、第三章完整呈现了周人的发展轨迹:后稷在邰的农耕起源——周原膴膴的崛起——文王武王功业——镐京建设——周公制礼作乐。

第四章揭示秦人从西陲边陲到统一霸主的逆袭之路:秦穆公称霸西戎——献公初步改革——商鞅变法的历史性转折——合纵连横的战略博弈。作者指出,秦国通过打击氏族残余、吸收人才、建立军功赏赐制度,最终转型为高效的“军政综合体”。

第五章聚焦秦始皇的统一伟业与文化暴政:横扫六国的军事艺术——领先的岐黄医术——焚书坑儒的思想禁锢——秦始皇陵与兵马俑的“冥世绝唱”。书中深刻反思秦亡教训:严苛政令与繁重徭役导致民心背离,二世清除异己削弱统治根基,最终使这个高效帝国轰然崩塌。

 

【史迹地标】

蓝田(今蓝田县公王岭/陈家窝):中国猿人核心遗址,百万年化石实证东亚人类演化源头。

半坡与姜寨(今西安灞桥半坡村/临潼姜寨村):仰韶文化聚落典范,陶器与墓葬制式解密新石器时代社会结构。

炎帝陵与黄帝陵(今宝鸡神农镇/延安黄陵县):传说时代人文纪念地,象征华夏文明精神溯源。

(今陕西武功-扶风交界):周农耕文明发端,后稷封地奠定“以农立国”根基。

周原(今岐山-扶风全域):西周礼乐制度摇篮,青铜铭文与宫城遗址见证文王崛起。

镐京(今西安沣河东岸):西周王朝政治心脏,定都标志周人从部族转型天下共主。

栎阳(今西安阎良区):商鞅变法指挥中心,“徙木立信”于此推行军功爵制改革。

咸阳(今西安西北渭河北岸):秦帝国军政中枢,郡县制与标准化管理催生统一机器。

秦始皇陵(今西安临潼区):集权制度终极象征,兵马俑军阵折射军事标准化帝国模式。

结语

翻开《史说长安:上古周秦卷》,沿着蓝田人的石器、周原的青铜、秦俑的陶土触摸文明演进的脉络。当现代西安的街巷与书中上古地貌重叠,我们不仅读懂了“长安何以为长安”,更理解了华夏文明原初的精神基因如何在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如果你对长安古都文化感兴趣,欢迎来到阎良区图书馆一楼借阅!

来源:阎良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