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H5页面继续操作

好书推荐 | 诺奖典藏:《约翰·克利斯朵夫》

2025-11-09 16:00:38 45

《约翰·克利斯朵夫》


用生命燃烧的英雄史诗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

——《约翰·克利斯朵夫》

Part 01

“用文字奏响英雄交响曲的人”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20世纪法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15年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以“用音乐写小说”的笔法,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除《约翰·克利斯朵夫》外,还创作了《名人传》《母与子》等经典作品,他始终以笔为刃,呼唤人类的精神觉醒,正如他所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而《约翰·克利斯朵夫》正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


《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十卷,发表于1904年—1912年。这是一部“音乐小说”,以德国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为线索:从莱茵河畔的童年觉醒,到巴黎艺术圈的挣扎沉浮;从与时代的激烈碰撞,到晚年与自我的和解;从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到对人类苦难的深切悲悯。

作品以贝多芬为原型,刻画了一个“精神巨人”的成长轨迹,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突破了国家与民族的界限,用艺术的力量连接起全人类的命运,字里行间燃烧着对自由、真理与爱的永恒渴望。

金句摘录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滔滔汩汩的音乐,像春雨一般渗进那片在冬天龟裂的泥土。羞耻,哀伤,悲苦,如今都显出了它们神秘的使命:它们使泥土分解,给它肥料;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田野又开满了花,可不是上一个春天的花。一颗新的灵魂诞生了。



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音乐的律动融进文字的血脉:克利斯朵夫的钢琴声里,有莱茵河的咆哮,有青春的叛逆,有理想的破碎,更有重生的力量。

他用“英雄主义”对抗时代的平庸,用“艺术信仰”抵御现实的冰冷,他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寒冬,灵魂也能燃烧成火。这种对精神力量的坚守,让这部作品跨越百年,依然能击中每个不甘沉沦的灵魂。


来源:西乡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