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人心灵手巧,脑洞大开,将小麦面粉,花样翻新,制作出各色各样的面花。
面花,俗称花馍,从馍、饼升华而来,是一种面塑食品。它是在麦面里,掺和鸡蛋、香油和多种调料,揉搋成面团, 再用刀、剪、镊、梳、汤匙、瓶盖、竹签等各种小工具,通过揉、搓、捏、压、剪、扎等手工操作,塑造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鱼鸟花卉等形态,并涂上色彩斑斓、绿色天然的果蔬颜料,放置蒸茏或油锅里蒸炸出来的花馍。

面花既是流传千年的风味美食,又是传统饮食文化中的艺术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最早可追溯到晋朝。西晋文学家束皙《饼赋》有:“弱似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做出来的饼子,柔软似春天的棉絮,雪白如秋天的素绢,香气浓郁弥漫,味道鲜美飘逸。
束皙采用比喻和夸张的笔调,讲述人们用熟稔高超的面塑技艺,加工、装饰、美化、捏造出洁白玉润,形态奇特,美观养眼,色、香、味俱佳的花馒头。这种馒头与今天的花馍差堪比拟。
从魏晋开始,馒头作为敬神祭祖、禳灾祈福祭品。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至晋卢谌《祭法》,春祠用馒头。始列于祭祀之品。”
到了唐代,面花兴盛,受到皇室贵族青睐,登上大雅之堂。《陕西烹饪大典》记载,唐中宗时期,宰相韦巨源“烧尾宴”中的“素蒸音声部”,就是手工捏造出几十个美若天仙的面人儿,或手持乐器吹拉弹唱;或身着舞衣,翩翩起舞,上席时以乐舞演奏之章法,安放各自位置,组成一个恢宏壮观的乐舞场面。赴宴的宾客观赏品鉴之后,拿起筷子大快朵颐,看得尽兴,吃得惬意。场面热闹喜庆。
面花植根民间,传播广泛。《陕西烹饪大典》里,记录了商洛山阳一带农村,每年的农历正月,为了祈祷来年的粮食丰收,便用面粉做成“花样奇巧百端”的“果食”,相互馈赠。
面花造型复杂,工序繁琐,非常耗费时间。一副面花造型,需要花掉好几个小时才能做好。人家过事定制面花,时间性极强,日子不能变,时辰不能错,只能提前,不能拖后。花馍店老板为了守时信诺,按时给顾客做出面花,每天凌晨一两点起床,开始忙活不停。
先根据订单数量准备原料,把面粉、水按比例,倒进和面机里搅揉,待面团和好、发酵了,照着顾客单子上的名称,动手制作各种造型的花馍。

山阳面花花样繁多,造型别致。
类似浮雕的贴花面花,简洁生动,秀美玲珑。
形态夸张的变体面花,捏塑出来的花鸟走兽,似是而非,滑稽幽默。
立体状的插花面花,在一个大馒头上插上七八朵、几十朵、甚而上百朵小花,重重叠叠,富丽堂皇,豪气壮观。
俗语说: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面花是民俗礼仪中的一枚文化符号,用途不同,制作方法与寓意也不一样。大体可分为零食面花、献祭面花和喜庆面花几种:
零食面花用于节日招待客人和小孩子打零嘴儿。制作时,一般用花椒水和面,剪成松、竹、梅、兰、菊等花叶形象,油炸成“果子”。
喜庆面花主要用于结婚、祝寿、乔迁、小孩儿周岁这些喜庆日子——
男孩子结婚,要向女方送上形如母亲乳房的面食“乳头馍”“离娘馍”,乳头镶嵌红枣,馍上装饰各种吉祥图案,寓意感恩母亲,祝愿新人早生贵子,幸福美满。
给老人祝寿,就做成福寿蟠桃、五福捧寿、松鹤延年、麻姑献面等,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

山阳人搬家,娘家人要送“发家馍”,祝愿主东发家致富,生活蒸蒸日上。
生日周岁面花,做的有“连心锁”和鲤鱼、兔子、麻雀、蝴蝶、小猫、小狗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逗小孩玩。
丧事要用献祭面花。老人去世,出嫁的女儿要送“献馍”,摆在灵堂前祭奠。献祭馍,十个为一副,其中三个有造型,其余七个是普通的大花馍。献馍做成金童玉女、牛头马面、盘龙卧虎的样子。
也做锞子模样的玩赏献馍,花色有仙桃、石榴、玫瑰、海棠、牡丹等,面花底下插个竹扦,随风飘动,供人玩赏。
去世老人下葬的头一天晚上,坐夜的亲朋来客,要为逝者献祭——会跳舞的男女,手托花馍,踏着乐曲,一个一个走进场院中间,扭动腰肢,迈着舞步,你阻我挡,迎面对跳,甩动屁股,搞怪逗趣。最后,将托举的花馍摆放在灵桌上,祭奠逝者。
这有点像庄子“鼓盆而歌”(庄子敲瓦盆唱歌,祭奠去世的妻子),乐观对待生死,把高龄老人的丧事,当喜事办。
民间传说,吃了献祭面花,可化灾解厄。
面花大小、长短、高低有分寸,有讲究,大不过30cm,小不过2cm。分单独体、组合型、人物故事系列等,造型精巧,色彩艳丽,神态逼真,惟妙惟肖。面香味浓厚,好看、好闻又好吃。
山阳面花,蕴藏着深厚的民俗内涵,承载着山阳人对生命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阳人满怀一腔热情,继承创新出精美绝伦的面花,诠释生活之美,彰显时代风韵,使得山阳面花绵延数千年,成为璀璨夺目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不仅成为山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食品,也是山阳不少群众蒸蒸日上、发家致富的一条门路。
山阳面花,面食一绝,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作者/金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