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石纯瑶投稿:

每一次志愿都有着不同的体验,每一次体验都在悄悄拼凑出更完整的自己。
第一次做志愿活动,是在安康博物馆,为来来往往的人提供指引,自此以后就爱上了志愿服务,在每个周末,都会去往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服务,让我见识了更立体的世界。
在大一暑期,第一次踏足渭南市图书馆,偶然间关注到图书馆志愿者的招募信息,浏览详情后,便报名。培训会上,各个部门齐聚在一起,负责人讲述着不同部门的职责,我也悄悄的记录着不同的工作内容。记得当时,余利华老师讲解部门工作,条理清晰又亲和有力,我在台下暗暗佩服,也悄悄发誓:不仅要学好工作技能,更要学她那份表达时的逻辑与从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也盼着能靠专业为图书馆出份力。
第一次到岗时,我还是有些胆怯,手足无措不知道需要去做些什么工作,王盼老师耐心教我查询书籍的信息并录入,我才真正体会到:为了给读者更好的服务,工作人员背后付出了多少细致的努力。后来学习了签报纸,一张张报纸记录着每一个地区,不同世界里的人们所遇见的人和事,原以为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大家早已习惯了用手机接收信息,但这里,小小的阅览室里,常能看见老人们带着老花镜,专注的盯着报纸上的文字,在油墨里了解远方的世界。签报纸这件事,从起初的生疏卡顿,到后来渐渐的熟练,才发现这么一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事情,真正要做好其实并不轻松。
去流通部学习到了书籍的分类整理以及上架,帮助读者提供借书退书服务,提醒读者进入图书馆的要求,包包寄存和拖鞋不能入馆看似简单的机械性操作,这其中更加体现了工作人员们的艰辛,从早上十点开始,便要留意入口情况,读者有时不能理解,便要耐心讲解原因,以便于更好的为读者提供安静的场所,安全的保障。
真正的挑战是第一次写策划案——志愿者激励方案。起初我对于策划案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套模版,说套话”的层面,写不出真正落地的内容,于是我开始写些实际的东西,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我想要尽力满足不同部门的需求,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最终在第三天,终于有了成套的方案,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后来参与拍摄图书馆志愿者日常vlog,更是全新的体验。凭着脑子里大概的构思就开始拍,从抓拍镜头、整理素材到剪辑成片,每一步都磕磕绊绊。这时才明白,那些看似轻松的短视频背后,藏着多少琐碎的功夫。最初剪出来的版本很粗糙,后来向一起做志愿的伙伴学了些剪映的技巧,才慢慢摸到门道。当完整版视频最终导出时,那种成就感,就像解出了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心里满是欢喜。再后来参与垃圾分类微视频的脚本撰写和出镜,看着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变成画面,成就感也越来越足。
21天的志愿时光,像快进的电影,从最初的胆怯到后来的从容,从对图书馆工作的陌生到熟悉每个角落的故事,我明白人生的路还很长,志愿不仅仅是红马甲赋予的意义,更是存于心底的那份善意,给世界提供温暖,让社会更加和谐。
或许未来的我,会忘了具体做过多少项工作,但不会忘记,在渭南市图书馆的那些日子里,我怎样从一个胆怯的新手,慢慢长成了更从容、更踏实的自己。而这,或许就是志愿最珍贵的意义——在服务他人时,悄悄完成对自我的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