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图书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优秀图书推荐活动。第二十届共评选文津图书20种,文津提名图书46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文津好书”系列自第十七届推出以来,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编辑的创作心得,向读者介绍这些优秀读物。我们会不定期设置互动话题,读者朋友们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礼物。让我们一起悦读文津,品味经典吧。

过去七八年的周末和暑假,我经常带孩子出游,目的地自然兼顾游山玩水和寻访古迹,但是古建筑本身就有很高的门槛,古建筑在很多人看来‘都一样’,相关书籍也比较难读懂,大人都没兴趣,更不用说孩子了。为了让孩子能跟我共情,能看懂古建筑之美,愿意跟我出游,我想办法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绘图是个好办法。这几年来,我边画边讲古建筑的短视频受到很多朋友的喜欢。我把短视频中的内容汇集整理成了一本小书,这本小书有近500张插图,多数插图比较简略,适合临摹。……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我还添加了一些搞笑段子的漫画和很多漫画式的人物,甚至连我家的小狗也参与其中。” ——摘自杨大炜《有趣的中国古建筑》自序 近些年,游学活动兴起,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假日里游览户外的山川河流、市区的博物珍宝馆。有时在山巅或湖边,有时在城市楼宇间,有时在展板的字里行间,孩子会与古建筑相遇。与古建筑相关的书并不少见,可它们与孩子并不亲近。或是有太多的专业名词,让初学者读得磕磕绊绊;或是堆砌了太多历史知识与人文情怀,让孩子迷失其中。有没有这样一本书,能俯下身来,和孩子一起观察古建筑的一墙一瓦,讲讲那些纷繁的名词是什么意思,聊聊这些老物件和小朋友日常生活的联系?杨大炜将自己创作的广受欢迎的短视频编辑重构,汇集成一本轻盈有趣的启蒙之作,带领儿童一起敲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大门。 (精彩内页) 一根表木,两根组成门,四根组成亭,继续组合堆叠则可以衍生出殿、台、楼、阁、宫阙等更加复杂的建筑形制。作者用积木的形式,将古建筑拆解成若干基本要素,从屋顶到檐下斗拱,从屋内藻井到四周窗棂,各自承担了不同的建筑功能,且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与设计美学。这之后,作者再将积木拼搭起来,从简单的悬山顶到复杂的十字歇山顶,从简朴民居到华美的五凤楼,从一间北房到精巧的合院,建筑示例遍布大江南北,层层递进。在明快诙谐的行文中,通过大量的手绘图,儿童不仅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建筑构件的细节与组成结构,还能整合自己在课本里、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那些关于古建筑的零碎知识,并最终还原到旅途中曾经惊鸿一瞥、或细细仰望过的那些仍然矗立的建筑上。从书本到实物,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这本作品能够给予儿童一种观赏建筑的方法,引领、陪伴他们踏上知行合一的游学之旅,真正触摸建筑背后的匠心智慧与文化肌理。 (精彩内页) 当下发达的数字信息技术使知识的传播渠道便捷多样,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信息特点,带来迥异的阅读体验。近年来,不少科普作品通过整合顶尖专家的演讲视频、公众号的热门推文等材料,集结而成,但其科普效果良莠不齐。这本作品在跨媒体出版上进行了有益且相对成功的尝试。作者筛选出短视频中广受关注的话题,保留了受儿童欢迎的轻松风趣的语言风格和手绘简笔画,同时在此基础上增加图书应有的系统性与严谨性——对视频内容重制拓展,根据建筑史书写惯例组织章节脉络,为文图中所提及的古建筑及部件配上名称、年代、馆藏地的注释。如此形成的科普作品,很好地平衡了易读性与专业性,既可以带领读者纸上巡览全国各地著名古建,亦可作为一本随行手册让旅行变得更加趣味盎然。 (精彩内页) 作者杨大炜曾热衷古代诗词类书籍,在这个过程中对画中的古建筑产生了兴趣。如今,他将对古建筑的热爱也浓缩成了一册书,一封请柬,邀请大小读者一同踏上寻访古建之旅,在读书、读建筑的过程中,聆听千年前的文化的脉动。读到这里的你,要不要应约而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