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有一种味道,早已融入街巷的肌理,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那便是老城醪糟。

寒日里,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下肚,暖意从胃里蔓延至四肢百骸;酷暑时,一杯冰镇醪糟入喉,清甜裹挟着微醺的凉爽,瞬间浇熄燥热。这滋味,是渭南人刻在骨子里的熟悉,是老城时光里淌出的甜。
醪糟的好,全在手艺的精细。得选颗粒饱满、筋道十足的东北糯稻,配上专属的酒曲才够味。先得把糯米淘洗得干干净净,连一丝粉质、一粒杂米都不能留,否则入口便会有生硬的颗粒感。淘好的米要用地下涌出的甘甜泉水浸泡,水面得没过米粒两指,时间更是分毫不能差——短了蒸不透,长了米粒就散了形。

发酵更是门看天吃饭的学问。酿酒人得跟着天气变,拿捏好温度与时长,多一分则酒味过冲,少一分则甜味不足。等酿好了,色泽是自然的米白,米粒软而不烂,带着恰到好处的韧劲,酒香混着米甜,一口下去,醇厚里裹着清爽,余味能在舌尖绕上许久。
一辈辈渭南人守着这门手艺,从不用防腐剂、稳定剂,只凭古法,留住那口纯粹。有人想把它做成流水线的商品,却总被执拗地回绝——在这份坚守里,味道从来不止是味道,是日子里的踏实,是对老手艺最虔诚的尊重。
老城醪糟,早成了渭南人心中的念想。它藏在晨光里的吆喝声中,浸在暮色里的家常里短里,见证着岁月流转,也用那份不变的甜,温柔了无数个寻常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