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无疑是个工作非常勤奋的人,这种人会很自然的要求别人也像他那样勤奋。一统江湖后,他不给任何人休息的机会,马不停蹄的上马各种超级工程。为了国家,修筑长城,修建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为了私欲,修建阿房宫(陕西21——阿房宫遗址)和骊山皇陵。从咸阳出发的驰道有多条,大多是在原有道路上扩修,工程量不算太大,这些道路也几乎全部为后世沿用。但从关中通往九原郡的直道,修建难度就大了,因为关中之北是子午岭群山,再向北是鄂尔多斯高原,这一路地形复杂,人口稀少,不像其他地区原本就有路可循。既名“直道”,是不是意味着这条路是笔直的?那难度就更大了!秦始皇显然管不了那么多,说干就干,毫不含糊,倒也粗暴有效:
(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巉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史记*蒙恬列传》
直道,起点在云阳(今淳化县,汉武帝钩弋夫人香殒于此,其墓曰云陵)的林光宫(可能当时有一条河叫甘泉?所以司马迁说“直抵甘泉”?后来汉代索性把林光宫改名为甘泉宫),终点在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这项工程的主持人是名将蒙恬,秦国两项最大的国家工程长城和直道,都是这哥们干的。但是《蒙恬列传》中的“道未就”三个字,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明明直道是修成了的,秦始皇死后,尸体正是从直道运回咸阳:
始皇崩於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太行八陉之五)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史记*秦始皇本纪》
之所以要从今河北绕道包头兜个大圈子,而不直接穿过山西回关中,是因为李斯、赵高、胡亥秘不发丧,假装始皇没死,继续巡游。
蒙恬、蒙毅的下场大家都知道,蒙氏兄弟权势太盛,曾经得罪赵高,又属扶苏一党,而胡亥正是赵高、李斯拥护上位的,赵高得势后,竭力劝说胡亥诛尽蒙氏,蒙恬死前,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他最后归结于自己绝了地脉,而遭天谴。类似的段子还有武安君白起,被秦昭王赐死前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史记*白起列传》
司马迁(陕西8——司马迁墓祠)写段子,同一个风格。
打个岔,秦国最后的支柱章邯(陕西16——陈仓道(大散关)),想想前辈们如此下场,不免心寒,巨鹿城下兵败后,就投降了项羽。
司马迁曾经走过直道,这也是直道竣工的佐证。他认为蒙恬兄弟被杀,不是因为得罪地脉,而是不能体恤百姓:
太史公曰:吾適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固轻百姓力矣”,蒙恬又哪里能做的了主?
传说蒙恬发明了毛笔,故天下制笔之家,拜蒙恬为祖师。其实在蒙恬之前毛笔已经存在,50年代楚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毛笔实物,可能是蒙恬改进了毛笔,或者对毛笔有什么特别的贡献吧。
秦直道起点在林光宫,也就是西汉的甘泉宫,当日游甘泉宫,偶然发现直道起点遗址,顺道一观。
蒙恬强行开凿的这条直道,并没有存在很久,很快就渐渐荒废,只剩下些片段仍在使用,推测是没经过“严密的勘探”易于损毁,和人烟稀少使用不够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