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秤其实就是做秤,这个“秤”专指传统的木杆秤,相传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他依据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了13颗星。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加上了“福禄寿”3个星花,定16两为一斤。秤杆上的16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个星来表示,俗称“柴秤星”。另外,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秤星”的颜色必须为白色或是黄色,不可用黑色,表示用秤做生意的人,心地要善良,不做黑心的生意人。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统一使用市秤,规定每斤为10两。手工制作杆秤有一百多道工序,号称“百工之首”。钉秤匠在古时是高级手艺人,需要会三种匠人的技能:制秤杆是木工活;打秤刀、秤钩是铁艺;制秤盘是糊皮活(今叫钣金)。钉一杆秤需要二十八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一点也不能马虎。工序大致有:冲料、刨圆、磨光、浸泡、加工等过程,装好秤钮后再用专门的砝码标刻度,先刻好几个大刻度,再用圆规平均标好分刻度;下来就是钉秤星,用手工钻在标好的刻度上钻眼,用刀将铜、铝或银丝割嵌到每个钻眼里,秤杆上的每个刻度都是金属丝镶嵌进去的;最后磨光,在秤杆上擦油用砂皮磨光,磨平秤星装上托盘即可。